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时期:1872-1874 | 第18-30页 |
2.1 继昌隆创建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2.1.1 继昌隆创办的国际背景 | 第18-19页 |
2.1.2 继昌隆创办的国内背景 | 第19-20页 |
2.2 继昌隆创建的有利条件 | 第20-23页 |
2.2.1 适宜的气候条件 | 第20-21页 |
2.2.2 有利的贸易条件 | 第21-22页 |
2.2.3 便利的交通条件 | 第22-23页 |
2.3 继昌隆创建时的简况 | 第23-30页 |
2.3.1 创办人陈启沅 | 第23-25页 |
2.3.2 选址的考量 | 第25-26页 |
2.3.3 雇工的招募 | 第26-27页 |
2.3.4 资金的投入 | 第27-30页 |
第三章 继昌隆缫丝厂的发展兴旺时期:1874-1881 | 第30-38页 |
3.1 继昌隆发展的概况 | 第30-32页 |
3.1.1 企业管理方面 | 第30-31页 |
3.1.2 市场销售方面 | 第31-32页 |
3.2 继昌隆发展繁荣的自身因素 | 第32-35页 |
3.2.1 改良缫丝技术 | 第33-34页 |
3.2.2 克服地方的阻力 | 第34-35页 |
3.3 继昌隆发展的外在因素 | 第35-38页 |
3.3.1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 | 第35-37页 |
3.3.2 较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继昌隆缫丝厂的衰败终结时期:1881-1928 | 第38-46页 |
4.1 继昌隆的衰败过程 | 第38-40页 |
4.1.1 丝业行会手工业者的威胁 | 第38-39页 |
4.1.2 迁址澳门后折返并最终衰败 | 第39-40页 |
4.2 衰败的国际因素 | 第40-42页 |
4.2.1 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 第40-41页 |
4.2.2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 第41-42页 |
4.3 衰败的国内因素 | 第42-44页 |
4.3.1 不完整的国家主权 | 第42-43页 |
4.3.2 行会矛盾重重 | 第43-44页 |
4.4 衰败的自身因素 | 第44-46页 |
4.4.1 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 第44-45页 |
4.4.2 生产设备不具有竞争力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继昌隆缫丝厂兴衰的历史启示 | 第46-52页 |
5.1 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46-48页 |
5.1.1 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独立 | 第46-47页 |
5.1.2 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 第47-48页 |
5.2 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 | 第48-50页 |
5.2.1 企业应主动寻求政府帮助 | 第48-49页 |
5.2.2 政府应加强与企业联系 | 第49-50页 |
5.3 企业自身应提高竞争力 | 第50-52页 |
5.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50-51页 |
5.3.2 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