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世界各国群众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导向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2-13页
        1.2.1 研究对象第12页
        1.2.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页
        1.3.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4-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2 研究框架第15-16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第16-25页
    2.1 基本概念第16-17页
        2.1.1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第16页
        2.1.2 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第16-17页
    2.2 新农村建设研究第17-19页
        2.2.1 农村建设实践内容研究第17-18页
        2.2.2 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第18页
        2.2.3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第18-19页
        2.2.4 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第19页
    2.3 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第19-21页
        2.3.1 乡土建筑研究第19-20页
        2.3.2 物质文化遗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研究第20页
        2.3.3 将农村文化遗产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研究第20-21页
    2.4 武汉市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第21-24页
        2.4.1 点状历史建筑保护现状第21-22页
        2.4.2 面状历史建筑群第22页
        2.4.3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2页
        2.4.4 文化遗产保护现存的问题第22-24页
    2.5 既往研究不足之处第24-25页
第三章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第25-28页
    3.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第25页
        3.1.1 政府主导文化遗产保护第25页
        3.1.2 机制和环境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第25页
        3.1.3 农民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第25页
    3.2 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第25-26页
        3.2.1 激发农民参与热情第25-26页
        3.2.2 增加文化基础设施的附加价值第26页
    3.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第26-27页
        3.3.1 资源共享型关系第26-27页
        3.3.2 协作共赢型关系第27页
    3.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四章 基层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案例研究第28-33页
    4.1 农家书屋建设模式——以武汉市为例第28-29页
        4.1.1 建设现状第28页
        4.1.2 建设模式第28页
        4.1.3 建设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4.2 文化礼堂建设模式——以温州市为例第29-30页
        4.2.1 建设现状第29页
        4.2.2 建设模式第29-30页
        4.2.3 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0页
    4.3 文化大院建设模式——以邹城市为例第30-31页
        4.3.1 建设现状第30页
        4.3.2 建设模式第30-31页
        4.3.3 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1页
    4.4 本章总结第31-33页
第五章 转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观念第33-44页
    5.1 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第33页
        5.1.1 忽视农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第33页
        5.1.2 忽视农民文化需求的差异性第33页
    5.2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原则转变第33-35页
        5.2.1 对转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观念的理解第33-34页
        5.2.2 整体发展原则第34页
        5.2.3 全民参与原则第34-35页
    5.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转变第35-38页
        5.3.1 文化遗产保护引导下的功能设计第35-36页
        5.3.2 文化遗产保护引导下的场所精神设计第36页
        5.3.3 文化遗产保护引导下的人才建设第36-38页
        5.3.4 文化遗产保护引导下的管理制度建设第38页
    5.4 可行性分析第38-43页
        5.4.1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第38-39页
        5.4.2 武汉市农村历史建筑评价体系第39页
        5.4.3 武汉市农村历史建筑评价结果第39-43页
    5.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六章 武汉市罗家岗村实例研究第44-52页
    6.1 罗家岗村村落文化背景分析第44-45页
        6.1.1 自然地理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第44页
        6.1.2 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第44-45页
    6.2 村落传统环境的文化特征分析第45-47页
        6.2.1 传统风水观念和宗族礼法共同影响下的空间布局第45页
        6.2.2 “一门五户”商贾内向性聚居模式第45-46页
        6.2.3 自由开放的田园生活第46页
        6.2.4 追求艺术巅峰-罗家大宅第46-47页
        6.2.5 追求礼法的等级和秩序-罗家祠堂第47页
    6.3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7-48页
        6.3.1 木兰干砌建造工艺第47页
        6.3.2 民俗文化第47页
        6.3.3 商贾文化第47-48页
        6.3.4 木雕艺术第48页
    6.4 罗家岗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第48-51页
        6.4.1 罗家岗村文化基础设施现状第48页
        6.4.2 文化基础设施功能设计第48-49页
        6.4.3 文化基础设施场所精神设计第49-50页
        6.4.4 文化基础设施人才建设第50-51页
        6.4.5 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建设第51页
    6.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52页
    7.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一 武汉市农村不可移动文物评价统计表第58-62页
附录二 罗家岗历史建筑评价统计表第62-65页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继昌隆缫丝厂的兴衰研究及其启示
下一篇:KKY公司比目鱼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