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文献回顾 | 第10-14页 |
1. 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2. 流动儿童介入的方法研究 | 第12-14页 |
(1) 运用优势视角和抗逆力理论介入的研究 | 第12-13页 |
(2)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适应 | 第13-14页 |
(四)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4-19页 |
1. 主要概念 | 第14-16页 |
(1) 流动儿童 | 第14-15页 |
(2) 心理适应 | 第15-16页 |
2. 理论视角 | 第16-19页 |
(1) 优势视角 | 第16-18页 |
(2)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8-19页 |
二、研究思路、目的、方法、对象、内容 | 第19-2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资料收集方法 | 第20-21页 |
2. 介入方法 | 第21页 |
(四)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五)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三、H社区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现状的调查 | 第22-33页 |
(一) 实习点介绍 | 第22-23页 |
(二) H社区流动儿童心理适应基本情况 | 第23-27页 |
1. 社区资源 | 第23-24页 |
2.测量工具设计 | 第24页 |
3. H社区流动儿童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4-27页 |
(三) H社区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 | 第27-33页 |
1. 人际交往因素 | 第27-28页 |
2. 家庭因素 | 第28-33页 |
三、优势视角下H社区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介入过程 | 第33-56页 |
(一) 理论指导 | 第33-36页 |
1. 优势视角的内涵、观点及实践原则 | 第33-35页 |
2. 认知行为理论 | 第35页 |
3. 社会互动理论 | 第35-36页 |
(二) 介入准备阶段 | 第36-38页 |
1.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2. 介入目标 | 第37-38页 |
3. 介入关系建立 | 第38页 |
(三) 小组工作介入 | 第38-53页 |
1. 第一节小组“我们都是好朋友” | 第41-44页 |
2. 第二节小组“我有优点,我能行!” | 第44-46页 |
3. 第三节小组“交友小窍门” | 第46-48页 |
4. 第四节小组“遇到矛盾,我能处理!” | 第48-51页 |
5. 第五节小组“合作我能行” | 第51-52页 |
6. 第六节小组“想想我能记起来!” | 第52-53页 |
(四) 社工介入评估 | 第53-56页 |
1. 介入过程评估 | 第53-54页 |
2. 介入效果评估 | 第54-55页 |
3. 小组组员评估 | 第55-56页 |
4. 存在不足 | 第56页 |
四、总结与反思 | 第56-62页 |
(一) 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心理适应状况 | 第56-57页 |
(二) 社会工作介入在流动儿童心理适应中的积极作用 | 第57-58页 |
(三) 介入反思 | 第58页 |
(四) 提升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对策及建议 | 第58-62页 |
1. 微观层面:提升家庭关注度 | 第59页 |
2. 中观层面:增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推进学校社会工作进程 | 第59-61页 |
3. 宏观:加强宏观社会支持 | 第61-62页 |
五、结语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