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导论 | 第8-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 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 | 第8-9页 |
2. 儿童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 | 第9-10页 |
3. W社区儿童之家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的不足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 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 | 第11页 |
2. 探索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四) 研究内容、方法与对象 | 第12-1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3. 收集资料的方法 | 第14-15页 |
4.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 儿童志愿者 | 第17-18页 |
2. 服务能力 | 第18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23页 |
1. 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实务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 儿童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3. 小组工作方法在志愿者培训中运用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三)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1. 儿童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研究 | 第23-24页 |
2. 儿童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4-25页 |
三、理论视角 | 第25-27页 |
(一) 认知行为理论 | 第25-26页 |
(二)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四、W社区儿童之家儿童志愿者及其服务能力现状 | 第27-32页 |
(一) 儿童志愿者现状 | 第27页 |
(二) 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现状 | 第27-31页 |
1. 自动化思考致使自我认知能力低 | 第28-29页 |
2. 自觉服务能力低,缺乏主动性 | 第29-30页 |
3. 沟通能力欠缺 | 第30页 |
4. 互助合作能力较弱 | 第30-31页 |
(三) 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五、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过程 | 第32-49页 |
(一) 小组活动的设计 | 第32-36页 |
(二) 小组活动的实践过程 | 第36-44页 |
1. 重建儿童志愿者自我认知 | 第37-39页 |
2. 提高主动性,增强自觉服务能力 | 第39-42页 |
3. 提升沟通能力 | 第42-43页 |
4. 促进互助合作 | 第43-44页 |
(三) 小组活动结果评估 | 第44-47页 |
1. 小组成员的成长与转变 | 第44-45页 |
2. 小组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的评估 | 第45-46页 |
3. 小组成员的志愿服务成效 | 第46-47页 |
(四) 小组活动实践过程的反思 | 第47-49页 |
1. 关于小组员遵守小组契约的反思 | 第47页 |
2. 关于小组中出现的次小组的反思 | 第47-48页 |
3. 关于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失衡的反思 | 第48-49页 |
六、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升的服务效果评估 | 第49-53页 |
(一) 自我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 第49-50页 |
(二) 自觉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 第50页 |
(三) 沟通能力得到改善 | 第50-51页 |
(四) 互助合作凸显默契 | 第51-53页 |
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3-57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53-56页 |
1. 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础 | 第53-54页 |
2.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是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关键 | 第54页 |
3. 双重奖励有助于提升自觉服务能力 | 第54-55页 |
4. 同年级搭档有助于提升互助合作能力 | 第55-56页 |
(二) 建议 | 第56-57页 |
1. 儿童之家、学校、家庭三方结合促使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 | 第56-57页 |
2. 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示范作用以提升儿童志愿者服务能力 | 第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