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20页 |
ABSTRACT | 第20-22页 |
1. 绪论 | 第23-44页 |
本章概要 | 第23页 |
本章脉络结构 | 第2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4-37页 |
1.1.1. 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中心模式的弊端 | 第24-27页 |
1.1.2. Web2.0 环境下移动社交学习的趋势 | 第27-29页 |
1.1.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挑战 | 第29-35页 |
1.1.4.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 第35-37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37-39页 |
1.2.1. 问题的缘起 | 第37-38页 |
1.2.2. 问题的形成 | 第38-39页 |
1.2.3. 问题的细化 | 第39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39-4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39-4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1.4.1. 研究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 | 第4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41-43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43-4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44-92页 |
本章概要 | 第44页 |
本章脉络结构 | 第44-45页 |
2.1.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研究 | 第45-60页 |
2.1.1. 移动社交网络发展现状研究 | 第45-48页 |
2.1.2. 移动社交网络教学应用研究 | 第48-59页 |
2.1.3. 小结 | 第59-60页 |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 第60-85页 |
2.2.1. 翻转课堂本体属性研究 | 第60-69页 |
2.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研究 | 第69-75页 |
2.2.3. 翻转课堂支持平台研究 | 第75-82页 |
2.2.4. 翻转课堂效果评价研究 | 第82-83页 |
2.2.5. 小结 | 第83-85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 第85-92页 |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 | 第85-86页 |
2.3.2.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86-88页 |
2.3.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 第88-92页 |
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原型的构建 | 第92-183页 |
本章概要 | 第92页 |
本章脉络结构 | 第92-93页 |
3.1.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93-106页 |
3.1.1. 理论基础总体框架 | 第93-102页 |
3.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02-103页 |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03-104页 |
3.1.4. 混合学习理论 | 第104-105页 |
3.1.5. 掌握学习理论 | 第105-106页 |
3.2.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环境 | 第106-131页 |
3.2.1.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前知识传授环境构建 | 第108-114页 |
3.2.2.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堂知识内化环境构建 | 第114-118页 |
3.2.3. 移动社交网络支持下的课后知识迁移环境构建 | 第118-120页 |
3.2.4.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二次技术开发与应用 | 第120-131页 |
3.3. 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学模式构建原则与方法 | 第131-136页 |
3.3.1. 教学模式的本质内涵与概念界定 | 第131-132页 |
3.3.2.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132-135页 |
3.3.3. 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和构建原则 | 第135-136页 |
3.4.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 | 第136-170页 |
3.4.1. 相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分析与启示 | 第136-145页 |
3.4.2. 理论原型整体框架 | 第145-146页 |
3.4.3. 理论原型内涵解析 | 第146-147页 |
3.4.4. 理论原型要素分析 | 第147-170页 |
3.5.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 第170-183页 |
3.5.1.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第171-178页 |
3.5.2.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78-183页 |
4.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迭代修正 | 第183-255页 |
本章概要 | 第183页 |
本章脉络结构 | 第183-184页 |
4.1. 基于设计的研究概述 | 第184-185页 |
4.2. 研究总体方案设计 | 第185-189页 |
4.2.1. 研究的总体规划 | 第186页 |
4.2.2. 研究的总体目标 | 第186-187页 |
4.2.3. 确定实验班级与实验内容 | 第187-188页 |
4.2.4. 开展研究的前期准备 | 第188-189页 |
4.3. 第一轮研究——检验模式的合理性和适宜性 | 第189-211页 |
4.3.1. 目标计划 | 第189页 |
4.3.2. 实施观察 | 第189-206页 |
4.3.3. 反思评价 | 第206-210页 |
4.3.4. 改进方向 | 第210-211页 |
4.4. 第二轮研究——优化模式的操作性和灵活性 | 第211-233页 |
4.4.1. 目标计划 | 第211页 |
4.4.2. 模式修正 | 第211-222页 |
4.4.3. 实施观察 | 第222-231页 |
4.4.4. 反思评价 | 第231-232页 |
4.4.5. 改进方向 | 第232-233页 |
4.5. 第三轮研究——提升模式的延伸性和扩展性 | 第233-249页 |
4.5.1. 目标计划 | 第233页 |
4.5.2. 模式修正 | 第233-243页 |
4.5.3. 实施观察 | 第243-244页 |
4.5.4. 反思评价 | 第244-249页 |
4.6. 三轮研究小结 | 第249-255页 |
4.6.1. 理论探索方面 | 第249-250页 |
4.6.2. 实践应用方面 | 第250-252页 |
4.6.3.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修正与总结 | 第252-255页 |
5.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 | 第255-276页 |
本章概要 | 第255页 |
本章脉络结构 | 第255-256页 |
5.1. 效果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256-260页 |
5.1.1. 评价目的 | 第256页 |
5.1.2. 评价设计 | 第256-259页 |
5.1.3. 评价实施 | 第259-260页 |
5.2. 效果评价数据检验与分析 | 第260-276页 |
5.2.1. 对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 第260-262页 |
5.2.2. 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262-270页 |
5.2.3. 模式的整体满意度分析 | 第270-272页 |
5.2.4.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276页 |
6. 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总结 | 第276-289页 |
本章概要 | 第276页 |
本章脉络结构 | 第276-278页 |
6.1. 指导原则 | 第278-282页 |
6.1.1.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 第278-280页 |
6.1.2. 客观看待移动社交网络的目的理性 | 第280-282页 |
6.2. 实施策略 | 第282-285页 |
6.2.1. 精心设计课前知识传授的任务材料 | 第282-284页 |
6.2.2. 合理规划课堂知识内化的价值效度 | 第284-285页 |
6.2.3. 审慎设置课外探究学习的内容形式 | 第285页 |
6.3. 拓展策略 | 第285-289页 |
6.3.1. 平台拓展 | 第285-286页 |
6.3.2. 外延拓展 | 第286-287页 |
6.3.3. 内涵拓展 | 第287-289页 |
7. 结语 | 第289-297页 |
本章概要 | 第289页 |
本章脉络结构 | 第289-290页 |
7.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290-292页 |
7.1.1.“为什么”——研究背景和研究缘起 | 第290页 |
7.1.2.“是什么”——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90-291页 |
7.1.3.“如何构建”——模式构建和基于设计的研究 | 第291页 |
7.1.4.“效果如何”——模式验证和效果评价 | 第291页 |
7.1.5.“怎样推进”——应用原则和实施策略 | 第291-292页 |
7.2. 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 | 第292-294页 |
7.2.1. 研究成果 | 第292-293页 |
7.2.2. 研究结论 | 第293-294页 |
7.3. 创新之处 | 第294-295页 |
7.3.1. 理论层面 | 第294-295页 |
7.3.2. 实践层面 | 第295页 |
7.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295-297页 |
参考文献 | 第297-317页 |
附录一:移动社交网络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 第317-323页 |
附录二:参与移动学习和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第323-327页 |
附录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 第327-331页 |
附录四:整体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331-335页 |
附录五: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335-339页 |
附录六:访谈提纲(面向学生) | 第339-340页 |
附录七:访谈提纲(面向教师) | 第340-341页 |
附录八:专家意见征询表 | 第341-346页 |
附录九: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 | 第346-348页 |
附录十:VAK学习类型自我测试量表 | 第348-349页 |
读博期间科研与研究成果 | 第349-350页 |
后记 | 第350-3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