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自主创新相关理论综述 | 第13-21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2.1.1 产权理论 | 第13页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3-14页 |
2.1.3 边际成本理论 | 第14-15页 |
2.2 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2.1 创新的含义 | 第15页 |
2.2.2 自主创新的含义 | 第15页 |
2.2.3 国外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4 国内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3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2.3.1 企业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18-19页 |
2.3.2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 第19页 |
2.3.3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 第19-21页 |
第3章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 第21-32页 |
3.1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变迁 | 第21-26页 |
3.1.1 改造时期(1949-1977) | 第21页 |
3.1.2 初创时期(1978-1986) | 第21-22页 |
3.1.3 曲折发展时期(1987-1991) | 第22-23页 |
3.1.4 快速发展时期(1992-2004) | 第23-24页 |
3.1.5 成熟时期(2005年至今) | 第24-26页 |
3.2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 | 第26-27页 |
3.2.1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较低 | 第26-27页 |
3.2.2 民营企业地区分布不均 | 第27页 |
3.3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3.3.1 自主创新意识的短缺 | 第27-28页 |
3.3.2 自主创新缺少资金 | 第28-29页 |
3.3.3 自主创新缺乏相应人才 | 第29页 |
3.3.4 区域间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 | 第29-30页 |
3.3.5 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不健全 | 第30-31页 |
3.3.6 缺乏成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 第31-32页 |
第4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1页 |
4.1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2页 |
4.2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41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2-34页 |
4.2.2 运用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 第34-35页 |
4.2.3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5-41页 |
第5章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41-47页 |
5.1 数据的处理 | 第41-42页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5页 |
5.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第45-47页 |
第6章 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与展望 | 第47-52页 |
6.1 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47-50页 |
6.1.1 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 第47-48页 |
6.1.2 加大自主创新资金的投入 | 第48页 |
6.1.3 重视自主创新人才培育 | 第48-49页 |
6.1.4 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 第49-50页 |
6.1.5 建立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机制 | 第5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