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城市道路交通能源消耗测算方法研究--以南京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9页
        1.2.1 城市交通能耗影响因素第15-16页
        1.2.2 城市交通能耗测算模型第16-17页
        1.2.3 城市交通流能耗测算第17-18页
        1.2.4 研究现状总结第18-19页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9-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3 研究方法第20-22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2章 能耗影响因素分析第24-38页
    2.1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构成第24-32页
        2.1.1 公共汽(电)车第25-28页
        2.1.2 出租车第28页
        2.1.3 私人小汽车第28-30页
        2.1.4 摩托车第30页
        2.1.5 自行车第30-31页
        2.1.6 公务车第31-32页
        2.1.7 各种交通方式特性对比第32页
    2.2 内部影响因素第32-35页
        2.2.1 车辆技术性能第32-33页
        2.2.2 燃料类型第33-34页
        2.2.3 驾驶技能第34页
        2.2.4 载重量第34-35页
    2.3 外部影响因素第35-37页
        2.3.1 城市空间布局第35页
        2.3.2 土地利用第35页
        2.3.3 交通结构第35-36页
        2.3.4 出行特征第36页
        2.3.5 交通状况第36-37页
        2.3.6 道路条件第37页
        2.3.7 运营计划第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能耗测算模型第38-50页
    3.1 模型选择第38-39页
    3.2 模型描述第39-43页
    3.3 模型构建第43-47页
        3.3.1 模型结构第43-44页
        3.3.2 数据需求第44-45页
        3.3.3 计算公式第45-47页
    3.4 情景分析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能耗测算及能耗效益比较第50-88页
    4.1 各交通方式活动水平第50-54页
        4.1.1 居民出行特征第50页
        4.1.2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特征第50-51页
        4.1.3 城市道路交通出行结构第51-54页
    4.2 活动水平分析与预测第54-60页
        4.2.1 各活动水平驱动因子第54-58页
        4.2.2 各活动水平预测第58-60页
    4.3 能源消耗量测算第60-66页
        4.3.1 各交通方式能源强度第60-61页
        4.3.2 公共交通能源消耗量测算第61-63页
        4.3.3 私人交通能源消耗量测算第63-64页
        4.3.4 能源消耗总量测算第64-66页
    4.4 能耗效益比较第66-70页
        4.4.1 能源消费结构第66-68页
        4.4.2 能源利用效益第68-70页
    4.5 LEAP模型情景分析第70-85页
        4.5.1 情景设置第70-80页
        4.5.2 不同情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能源需求第80-84页
        4.5.3 不同情景各交通方式能源消费结构第84-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8页
第5章 道路网交通流能耗测算第88-98页
    5.1 测算方法第88-90页
    5.2 数据需求第90-93页
        5.2.1 交通流数据第90-92页
        5.2.2 能耗数据第92-93页
    5.3 道路网交通流能耗特征分析第93-97页
        5.3.1 空间分布特征第93-95页
        5.3.2 道路等级特征第95-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2页
    6.1 研究结论第98-100页
    6.2 研究展望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所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沥青再生与融合微观机制及性能评价研究
下一篇:生物再生沥青的再老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