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A82846介绍 | 第13-19页 |
1.1.1 A82846的化学结构 | 第13-15页 |
1.1.2 A82846B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5-19页 |
1.2 A82846B的工业生产现状 | 第19-21页 |
1.3 分子育种 | 第21-24页 |
1.3.1 链霉菌的分子育种 | 第21页 |
1.3.2 常用的放线菌遗传操作方法 | 第21-24页 |
1.4 立题依据 | 第24-27页 |
2 比较卤化酶基因chal和vhal的降杂的效果 | 第27-41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27-32页 |
2.1.1 菌种和质粒 | 第27-28页 |
2.1.2 PCR引物 | 第28-29页 |
2.1.3 材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2.1.5 溶液和培养基 | 第31-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接合转移条件优化 | 第32-33页 |
2.2.2 整合质粒pchal152、pvhal152的构建 | 第33-34页 |
2.2.3 重组质粒转化受体菌 | 第34页 |
2.2.4 摇瓶发酵分析chal和vhal卤化酶基因的导入对A82846产物比例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2.3.1 接合转移最佳盖药浓度和菌丝体培养时间 | 第35-36页 |
2.3.2 pchal152和pvhal152质粒的酶切验证 | 第36-37页 |
2.3.3 pchal152和pvhal152质粒导入宿主菌 | 第37-38页 |
2.3.4 vhal和chal基因的导入对A82846各组分产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多拷贝chal基因的降杂效果考察及工程菌的5L发酵罐初试 | 第41-57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4页 |
3.1.1 质粒与菌株 | 第42页 |
3.1.2 PCR引物 | 第42-43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3-44页 |
3.1.5 溶液和培养基 | 第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3.2.2 质粒pchal-2-152和pchal-3-152转化宿主菌 | 第45-46页 |
3.2.3 多拷贝基因工程的摇瓶发酵培养 | 第46页 |
3.2.4 qRT-PCR法验证A82846各组分含量变化与卤化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关系 | 第46-48页 |
3.2.5 工程菌的5L发酵罐初试 | 第4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8-55页 |
3.3.1 双拷贝和三拷贝卤化酶基因整合质粒的构建 | 第48-49页 |
3.3.2 质粒pchal-2-152和pchal-3-152转化宿主菌 | 第49页 |
3.3.3 多拷贝chal基因工程菌的摇瓶发酵产物中A82846各组分产量分析 | 第49-51页 |
3.3.4 qRT-PCR分析工程菌卤化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 第51-55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55-57页 |
4 A.orientalis chal-3的ARTP诱变育种和发酵工艺优化 | 第57-67页 |
4.1 材料和仪器 | 第57-58页 |
4.1.1 菌种 | 第57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7-58页 |
4.1.4 溶液和培养基 | 第5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2.1 工程菌的ARTP育种 | 第58-59页 |
4.2.2 工程菌的5L发酵罐工艺优化 | 第59-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4.3.1 ARTP诱变致死率曲线 | 第60-61页 |
4.3.2 温度对N20-20-12发酵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3 pH对发酵产量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66-67页 |
全文总结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申请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