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共生课堂”学习环境建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关于语文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关于共生课堂研究的回顾和总结 | 第12-15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共生课堂”学习环境概述 | 第17-32页 |
第一节 共生课堂的概念及价值 | 第17-21页 |
一、共生 | 第17-18页 |
二、共生课堂 | 第18-19页 |
三、共生课堂的教学价值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共生课堂”的学习环境 | 第21-25页 |
一、“共生课堂”的环境类型 | 第21-23页 |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共生课堂”学习环境的特征 | 第25-26页 |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 第25页 |
二、营造和谐氛围,追求多元共生 | 第25页 |
三、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师生交流 | 第25-26页 |
四、拓展课外材料,培养发散思维 | 第26页 |
第四节 建构“共生课堂”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27-30页 |
三、互文性理论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引导:建构“共生课堂”的支架式学习环境 | 第32-47页 |
第一节 学习支架的分类 | 第32-36页 |
一、已有学习支架的分类 | 第32-33页 |
二、“共生课堂”学习支架分类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建构支架式学习环境的策略及运用 | 第36-47页 |
一、搭建导入支架,激活课堂氛围 | 第36-40页 |
二、搭建探究支架,引导学生思考 | 第40-43页 |
三、搭建提升支架,深化学生认知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活动:建构“共生课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 第47-60页 |
第一节 交互式学习环境的活动的构成要素 | 第47-50页 |
一、活动的主要要素 | 第48-49页 |
二、活动的次要因素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建构交互式学习环境的策略及运用 | 第50-60页 |
一、明确学习活动客体,选好共生原点 | 第51-53页 |
二、设置活动情境和任务,发挥主体积极性 | 第53-55页 |
三、创设学习共同体,发挥集体和个人的智慧 | 第55-57页 |
四、提供学习反馈,实现真实有效的活动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拓展:建构“共生课堂”的互文式学习环境 | 第60-73页 |
第一节 互文式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60-63页 |
一、拓展的基础 | 第60-61页 |
二、拓展的原则 | 第61页 |
三、拓展的类型 | 第61-62页 |
四、拓展的内容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建构互文式学习环境的策略及运用 | 第63-73页 |
一、立足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适时提供拓展材料 | 第63-65页 |
二、引导学生解读互文文本,逐步激发学生的思维 | 第65-68页 |
三、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对话,促进互动共生 | 第68-70页 |
四、总结互文阅读的结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和谐:建构“共生课堂”的学习心理环境 | 第73-85页 |
第一节 “共生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的影响要素 | 第73-78页 |
一、课堂教学气氛 | 第74页 |
二、个体心理环境 | 第74-76页 |
三、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 第76-77页 |
四、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体验 | 第77-78页 |
第二节 建构和谐的学习心理环境的策略及运用 | 第78-85页 |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 | 第78-79页 |
二、关注学生个体学习心理,满足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 第79-81页 |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 第81页 |
四、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 | 第81-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