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仪表、航空设备、飞行控制与导航论文--飞行控制系统与导航论文--导航论文--导航系统论文

机载捷联惯性导航系统高精度快速对准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9页
    1.2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对准技术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9-27页
        1.2.1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国内外发展及现状第19-22页
        1.2.2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第22-24页
        1.2.3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第24-27页
    1.3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对准技术的关键问题分析第27-30页
        1.3.1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8页
        1.3.2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第30-33页
第二章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地面快速初始对准方法第33-55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误差传播机理分析第33-38页
        2.2.1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误差传播方程第34-35页
        2.2.2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初始对准误差传播机理分析第35-38页
    2.3 基于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捷联惯导系统地面初始对准方法第38-46页
        2.3.1 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原理分析第39-41页
        2.3.2 基于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初始对准算法第41-43页
        2.3.3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初始对准算法仿真验证分析第43-46页
    2.4 基于运动学约束模型辅助的捷联惯导系统地面动基座对准方法第46-53页
        2.4.1 GNSS辅助的动基座对准及其故障检测算法第47-48页
        2.4.2 运动学约束模型构建及其辅助的地面动基座对准算法第48-50页
        2.4.3 基于运动学约束模型辅助的地面动基座对准算法仿真验证分析第50-53页
    2.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多信息辅助下机载捷联惯导系统系统空中对准方法第55-75页
    3.1 引言第55页
    3.2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空中对准辅助传感器需求分析及建模第55-58页
        3.2.1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空中对准辅助传感器需求分析第55-57页
        3.2.2 机载多传感器信息量测方程的构建第57-58页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信息辅助机载捷联惯导系统空中对准方法第58-65页
        3.3.1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分析第59-61页
        3.3.2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信息辅助空中对准算法第61-63页
        3.3.3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信息辅助空中对准算法仿真验证分析第63-65页
    3.4 基于因子图概率模型的多信息辅助空中对准方法第65-73页
        3.4.1 因子图概率模型原理分析第66-67页
        3.4.2 基于因子图概率模型的滤波估计方法第67-70页
        3.4.3 基于因子图概率模型多信息辅助空中对准算法第70-71页
        3.4.4 基于因子图概率模型的多信息辅助空中对准算法仿真验证分析第71-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性能影响因素分析与补偿第75-95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75-79页
        4.2.1 杆臂误差对传递对准性能的影响分析第75-77页
        4.2.2 机翼挠曲变形误差对传递对准性能的影响分析第77页
        4.2.3 基准信息传输延时对传递对准性能的影响分析第77-78页
        4.2.4 滤波器性能对传递对准性能的影响分析第78-79页
    4.3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杆臂挠曲变形综合误差建模与补偿方法第79-83页
        4.3.1 杆臂挠曲变形综合误差建模及补偿方法第79-81页
        4.3.2 杆臂挠曲变形综合误差补偿方法仿真分析第81-83页
    4.4 基准信息传输时间延迟误差建模与补偿方法第83-87页
        4.4.1 基准信息传输时间延迟误差建模与补偿方法第83-85页
        4.4.2 基准信息传输时间延迟误差补偿方法仿真分析第85-87页
    4.5 基于可观测度分析的机载捷联惯导系统自适应传递对准方法第87-94页
        4.5.1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可观测度分析方法第88-89页
        4.5.2 基于可观测度分析的自适应传递对准算法第89-91页
        4.5.3 基于可观测度分析的自适应传递对准算法仿真验证分析第91-94页
    4.6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基于惯性网络的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方法第95-113页
    5.1 引言第95页
    5.2 基于惯性网络的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方案设计第95-97页
    5.3 基于惯性网络的惯性器件融合方法第97-101页
        5.3.1 惯性网络结构及其测量模型第97-98页
        5.3.2 基于惯性网络的惯性器件融合算法第98-99页
        5.3.3 基于惯性网络系统的惯性器件融合仿真与分析第99-101页
    5.4 基于惯性网络的惯性器件故障诊断方法第101-106页
        5.4.1 基于惯性网络系统器件误差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第101-103页
        5.4.2 基于惯性网络系统的故障诊断仿真与分析第103-106页
    5.5 基于惯性网络的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方法研究第106-112页
        5.5.1 基于惯性网络的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方法第106-107页
        5.5.2 基于惯性网络的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方法仿真验证分析第107-112页
    5.6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六章 机载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对准算法仿真验证平台第113-128页
    6.1 引言第113页
    6.2 机载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对准算法仿真验证平台方案第113-114页
    6.3 机载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对准算法仿真验证平台实现第114-120页
        6.3.1 机载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对准算法数据仿真系统界面实现第115-118页
        6.3.2 机载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对准算法控制显示系统界面实现第118-120页
    6.4 机载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对准算法验证分析第120-126页
        6.4.1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地面快速初始对准算法验证分析第121-122页
        6.4.2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空中对准算法验证分析第122-124页
        6.4.3 机载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算法验证分析第124-126页
    6.5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8-133页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第128-131页
    7.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第131-132页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第144-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地貌演变与磨粒切厚分布研究
下一篇:航空零部件加工及检测中的配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