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

基于教育立场的国民性改造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导论第9-26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第二节 概念界定第11-13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3-21页
        一、关于我国国民性要素与结构的研究第13-15页
        二、关于我国国民性优缺点的研究第15-18页
        三、关于教育改造国民性途径的研究第18-20页
        四、关于教育改造国民性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第20-21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第21-26页
第二章 国民性的特征与理论流派第26-35页
    第一节 国民性的结构和特征第26-31页
        一、国民性的结构第26-30页
        二、国民性的基本特征第30-31页
    第二节 中国国民性研究的理论流派第31-35页
        一、优根辩护派第31-32页
        二、劣根批判派第32-34页
        三、折中调和派第34-35页
第三章 我国国民性的弱点和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性第35-52页
    第一节 我国国民性的弱点第35-40页
        一、主体意识欠缺第35-37页
        二、规则意识不强第37-39页
        三、公共意识薄弱第39-40页
    第二节 教育改造国民性的可能性第40-52页
        一、国民性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第40-43页
        二、教育具有直接改造不良国民性的作用第43-45页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间接推动国民性改造第45-47页
        四、教育改造国民性的有限性第47-52页
第四章 教育改造国民性存在的困境及原因第52-64页
    第一节 教育改造国民性存在的困境第53-60页
        一、培养目标中国民性改造被遮蔽第53-55页
        二、课程教材内容中国民性改造受排挤第55-58页
        三、教育活动中对国民性改造的表层化第58-60页
    第二节 教育改造国民性存在困境的原因第60-64页
        一、教育者对国民性改造缺乏自觉性第60-62页
        二、国民性改造的价值受功利化教育忽视第62页
        三、社会“期望”对教育改造国民性产生的误导第62-64页
        四、教育评价机制对国民性改造效果评价的缺陷第64页
第五章 教育改造国民性的策略第64-73页
    第一节 明确培养目标改造国民性的宗旨第65页
    第二节 课程中适当反映国民性改造的内容第65-67页
        一、丰富课程教材中的资源改造国民性第66页
        二、开发课程资源改造国民性第66-67页
    第三节 教育活动中深化国民性改造第67-69页
        一、给予国民性深层次改造的空间第67-68页
        二、打破改造国民性的单一维度第68-69页
    第四节 提高教师改造国民性的能力第69-73页
        一、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国民性改造内容第69-70页
        二、在教师选聘和考核中渗透现代国民性格的考察第70-71页
        三、加强在职教师国民性改造的自觉意识第71-72页
        四、社会给予教师改造自身不良国民性的空间第72-73页
结语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附录第80-81页
后记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缺失与完善
下一篇:困境与超越:学校教育中的刻奇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