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城市指路标志信息连续性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指路信息连续性分析评价第11-12页
        1.2.2 面向指路信息的数据网络结构设计第12-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13-15页
    1.4 技术路线第15页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5-17页
第2章 指路标志连续性定义及量化指标选择第17-28页
    2.1 指路标志信息连续性基本概念第17-22页
        2.1.1 城市一般指路标志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作用第17页
        2.1.2 指路标志信息分层体系第17-19页
        2.1.3 驾驶员的寻路过程及标志信息认知研究第19-21页
        2.1.4 常见的指路标志信息不连续问题第21-22页
    2.2 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连续性定义第22-23页
    2.3 指路信息连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3-24页
    2.4 指路标志信息连续性识别量化指标说明第24-27页
        2.4.1 量化指标选择及定义第24-25页
        2.4.2 指标计算方法选择第25-27页
        2.4.3 量化指标结构分析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考虑节点转向的数据结构设计和路径搜索算法第28-52页
    3.1 指路标志连续性识别算法框架第28页
    3.2 基础数据需求分析第28-29页
    3.3 指路标志信息连续性识别方法对标志设置系统的需求分析第29-32页
        3.3.1 版面信息组成第29-30页
        3.3.2 版面信息位置第30-32页
    3.4 面向指路标志的路网数据建模第32-44页
        3.4.1 路网简化及复杂结点拓扑第32-35页
        3.4.2 编码规则第35-36页
        3.4.3 路网及标志信息存储结构设计第36-39页
        3.4.4 备选信息库设计第39-40页
        3.4.5 存储结构示例第40-44页
    3.5 中高频地点选取第44-45页
    3.6 基于深度优先算法的指路信息引导路径搜索第45-51页
        3.6.1 有效路径的定义第45页
        3.6.2 搜索范围确定第45-46页
        3.6.3 考虑最优路径的指路信息引导路径搜索算法实现第46-47页
        3.6.4 路径搜索概率模型实现第47-49页
        3.6.5 路径搜索算例第49-51页
    3.7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指路标志信息连续性自动识别实现方法研究第52-72页
    4.1 评价指标计算第52-54页
        4.1.1 系统连续度计算第52-53页
        4.1.2 信息设置水平率计算第53-54页
    4.2 模糊推理方法介绍第54-55页
    4.3 指路信息连续性模糊推理第55-62页
        4.3.1 模糊化第55-57页
        4.3.2 模糊规则库建立第57-61页
        4.3.3 模糊推理第61-62页
        4.3.4 去模糊化第62页
    4.4 基于指路标志信息连续性的标志信息选取标准设计第62-66页
        4.4.1 设计依据第62-63页
        4.4.2 基于指路标志信息连续性的指路标志信息选取原则第63-66页
    4.5 模糊推理算例第66-71页
        4.5.1 指路标志研究区域选择第66页
        4.5.2 指路标志地图构建第66-67页
        4.5.3 指路标志信息存储第67页
        4.5.4 指路标志系统连续性识别第67-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3页
    5.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第72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附录第77-82页
    附录A第77-80页
    附录B第80-82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响应面法的摩擦摆隔震高铁桥梁易损性分析
下一篇:单索面矮塔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与静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