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及发展应用 | 第14-19页 |
1.2.1 减隔震技术的原理 | 第14-15页 |
1.2.2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 | 第15页 |
1.2.3 高铁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 第15-19页 |
1.3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桥梁全寿命周期内地震损失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FPS隔震高铁桥梁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地震响应分析 | 第24-50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隔震高铁桥梁的有限元模拟 | 第24-33页 |
2.2.1 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2.2.2 桥梁支座的布置方案 | 第26-27页 |
2.2.3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27-28页 |
2.2.4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8-32页 |
2.2.5 桥梁细部模拟 | 第32-33页 |
2.3 FPS隔震支座 | 第33-35页 |
2.3.1 FPS隔震支座原理 | 第33-34页 |
2.3.2 FPS支座抗剪螺栓模型 | 第34-35页 |
2.4 隔震高铁桥梁减隔震效果分析 | 第35-48页 |
2.4.1 动力特征对比 | 第35-37页 |
2.4.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37-38页 |
2.4.3 非隔震与隔震结构响应对比分析 | 第38-42页 |
2.4.4 地震作用下隔震高铁桥梁支座位移 | 第42-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的理论介绍和结构损伤指标的确定 | 第50-68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易损性分析方法简介 | 第50-52页 |
3.2.1 PBSD法 | 第51页 |
3.2.2 基于IDA的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3.2.3 响应面法 | 第52页 |
3.3 响应面法的基本理论 | 第52-56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52-54页 |
3.3.2 结构输入变量的抽样设计 | 第54-55页 |
3.3.3 效果检验 | 第55页 |
3.3.4 基于响应面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 | 第55-56页 |
3.4 拉丁超立方抽样 | 第56-57页 |
3.5 地震动的选取 | 第57-59页 |
3.5.1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择 | 第57-58页 |
3.5.2 地震动的选取 | 第58-59页 |
3.6 结构破坏准则 | 第59-61页 |
3.7 基于响应面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1-67页 |
3.7.1 输入变量的选择 | 第61-62页 |
3.7.2 桥墩损伤指标 | 第62-66页 |
3.7.3 支座损伤指标 | 第66-6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隔震高铁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8-92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响应面模型(RSM)的建立 | 第68-75页 |
4.2.1 高铁桥梁输入随机参数的选择 | 第68-70页 |
4.2.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 | 第70-75页 |
4.2.3 响应面模型拟合效果的检验 | 第75页 |
4.3 非隔震高铁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5-78页 |
4.3.1 墩柱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6-77页 |
4.3.2 支座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7-78页 |
4.4 隔震高铁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8-80页 |
4.4.1 墩柱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8-79页 |
4.4.2 支座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79-80页 |
4.5 非隔震高铁桥梁与隔震高铁桥梁构件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 第80-86页 |
4.5.1 非隔震高铁桥梁与隔震高铁桥梁桥墩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 第80-83页 |
4.5.2 非隔震高铁桥梁与隔震高铁桥梁支座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 第83-86页 |
4.6 高铁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 | 第86-90页 |
4.6.1 构件易损性与整体易损性关联关系的确定 | 第86-87页 |
4.6.2 非隔震高铁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87-88页 |
4.6.3 隔震高铁桥梁系统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88-9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高铁桥梁地震损失费用分析 | 第92-106页 |
5.1 引言 | 第92页 |
5.2 地震风险分析 | 第92页 |
5.3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92-95页 |
5.3.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 第93页 |
5.3.2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93-95页 |
5.4 结构的震害矩阵 | 第95-100页 |
5.5 地震损失分析 | 第100-104页 |
5.5.1 概率损伤分析 | 第100-101页 |
5.5.2 损失估计参数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5.5.3 地震损失估计 | 第102-10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