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14页 |
1.1.2 政策导向 | 第14页 |
1.1.3 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4-15页 |
1.1.4 学生发展的需要 | 第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1.3.1 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2 区域认知素养的相关研究 | 第18-25页 |
1.3.3 区域地理案例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1.3.4 教学诊断研究 | 第27-29页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9-30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30-3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4 研究路线 | 第32-33页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33-43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33-35页 |
2.1.1 区域认知素养 | 第33-34页 |
2.1.2 区域地理案例教学 | 第34-35页 |
2.1.3 二者的关系 | 第35页 |
2.2 区域认知素养的具体构成要素及实践要求 | 第35-40页 |
2.2.1 具体构成要素 | 第35-39页 |
2.2.2 实践要求 | 第39-40页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0-42页 |
2.3.1 地理核心素养理论 | 第40页 |
2.3.2 地理科学理论 | 第40-41页 |
2.3.3 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 第41页 |
2.3.4 范例教学理论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水平诊断量表的构建 | 第43-58页 |
3.1 诊断量表设计的原则 | 第43-45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43-44页 |
3.1.2 针对性原则 | 第44页 |
3.1.3 系统性原则 | 第44页 |
3.1.4 地理性原则 | 第44-45页 |
3.1.5 操作性原则 | 第45页 |
3.2 诊断量表设计的主要依据 | 第45-47页 |
3.2.1 理论依据 | 第45-46页 |
3.2.2 现实依据 | 第46-47页 |
3.3 课堂观察诊断量表的构建 | 第47-57页 |
3.3.1 诊断量表设计的思路 | 第47-48页 |
3.3.2 诊断量表的初步设计 | 第48-51页 |
3.3.3 诊断量表的专家调查与确定 | 第51-56页 |
3.3.4 诊断量表的使用说明 | 第56-57页 |
3.3.5 诊断量表存在的不足与注意事项 | 第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区域地理案例教学水平诊断分析 | 第58-71页 |
4.1 诊断目的 | 第58页 |
4.2 诊断样本 | 第58-59页 |
4.3 诊断方法 | 第59-60页 |
4.4 诊断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60-66页 |
4.4.1 诊断结果统计 | 第60-61页 |
4.4.2 诊断结果总体分析 | 第61-62页 |
4.4.3 区域认知素养要素分析 | 第62-66页 |
4.5 区域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6-70页 |
4.5.1 案例素材选择缺乏区域性 | 第67-68页 |
4.5.2 案例教学过程缺少区域地理知识的深入解读 | 第68页 |
4.5.3 案例分析环节轻视区域认知方法的总结引导 | 第68-69页 |
4.5.4 案例探究忽略区域实践调查能力的培养 | 第69页 |
4.5.5 案例教学过程忽视区域观念的渗透提升 | 第69-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区域地理案例教学的矫正建议与案例设计示例 | 第71-85页 |
5.1 矫正建议 | 第71-75页 |
5.1.1 明确案例素材选择视角,增强案例素材区域性 | 第71-72页 |
5.1.2 改进案例总结方式,深化学生区域知识理解 | 第72页 |
5.1.3 完善案例分析过程,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方法掌握 | 第72-73页 |
5.1.4 优化案例探究情境,加强学生区域实践调查力锻炼 | 第73-74页 |
5.1.5 更新案例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区域观念价值 | 第74-75页 |
5.2 课例矫正设计示例 | 第75-83页 |
5.2.1 课例T8的基本情况 | 第75页 |
5.2.2 具体的案例教学矫正设计 | 第75-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5页 |
6.2 存在不足 | 第85-86页 |
6.3 前景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