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2.1 新中国成立之前 | 第10-11页 |
1.2.2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 第11页 |
1.2.3 改革开放以后 | 第11-16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3.1 胡瑗 | 第16页 |
1.3.2 苏湖教法 | 第16页 |
1.3.3 明体达用 | 第16-17页 |
1.3.4 分斋教学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胡瑗教育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9-31页 |
2.1 复杂的社会背景 | 第19-24页 |
2.1.1 文教政策倾向性的推动作用 | 第19-20页 |
2.1.2 重科举、轻人才培养引发教育危机 | 第20-23页 |
2.1.3 社会风气不正导致学风不正 | 第23-24页 |
2.2 丰富的个人经历 | 第24-31页 |
第3章 胡瑗的教育改革思想 | 第31-39页 |
3.1 对当时教育现状的不满 | 第31-32页 |
3.2 教育要“明体达用” | 第32-34页 |
3.3 胡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 第34-39页 |
3.3.1 分斋教学法 | 第34-36页 |
3.3.2 因材施教法 | 第36-37页 |
3.3.3 游历考察法 | 第37-38页 |
3.3.4 人格感化法 | 第38-39页 |
第4章 胡瑗教育改革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 第39-47页 |
4.1 对中央官学产生的影响 | 第39-42页 |
4.1.1 对范仲淹兴学举措的支持 | 第39-40页 |
4.1.2 胡瑗管勾太学时期的变革 | 第40-41页 |
4.1.3 对王安石熙宁兴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对地方官学及私学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胡瑗的杰出弟子及后人对胡瑗的评价 | 第43-45页 |
4.4 胡瑗教育改革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