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2.1 留守儿童的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1.1 留守儿童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留守儿童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2 心理韧性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2.1 心理韧性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心理韧性的发展脉络 | 第16页 |
2.3 影响心理韧性发展的因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 第16-17页 |
2.4 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 | 第17-20页 |
2.4.1 Kumpfer的心理韧性框架 | 第17-18页 |
2.4.2 Garmezy的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2.4.3 Mandelco和Peery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动态框架 | 第19-20页 |
2.5 心理韧性的测量 | 第20-21页 |
2.6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2.6.1 国内外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 | 第21-23页 |
2.6.2 国内初中生心理韧性的研究 | 第23页 |
2.7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4 研究一: 农村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现状调查 | 第26-3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4.2.1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4.2.2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7-32页 |
4.3.1 农村初中生心理韧性总体状况 | 第27-28页 |
4.3.2 农村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差异 | 第28页 |
4.3.3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 | 第28-29页 |
4.3.4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 第29页 |
4.3.5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为班干部上的差异 | 第29-30页 |
4.3.6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年级上的差异 | 第30页 |
4.3.7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寄宿情况上的差异 | 第30-31页 |
4.3.8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父母外出工作情况上的差异 | 第31页 |
4.3.9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父母外出工作时间上的差异 | 第31-32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32-37页 |
4.4.1 农村初中生心理韧性总体状况分析 | 第32-33页 |
4.4.2 农村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差异分析 | 第33页 |
4.4.3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3页 |
4.4.4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4.4.5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为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页 |
4.4.6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4.4.7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寄宿情况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页 |
4.4.8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父母外出工作情况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页 |
4.4.9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在父母外出工作时间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37页 |
5 研究二: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 | 第37-48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5.1.1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5.1.2 评估工具 | 第37页 |
5.1.3 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5.2 研究程序 | 第38-40页 |
5.2.1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依据 | 第38页 |
5.2.2 团体辅导方案 | 第38-40页 |
5.2.3 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 | 第40页 |
5.2.4 团体辅导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40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40-44页 |
5.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韧性水平前测差异检验 | 第40-41页 |
5.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韧性水平后测差异检验 | 第41页 |
5.3.3 实验组前后测心理韧性水平差异检验 | 第41-42页 |
5.3.4 对照组前后测心理韧性水平差异检验 | 第42页 |
5.3.5 实验组前测与追踪后测心理韧性水平差异分析检验 | 第42页 |
5.3.6 实验组后测与追踪后测心理韧性水平差异分析检验 | 第42-43页 |
5.3.7 对照组前测与追踪后测心理韧性水平差异分析检验 | 第43页 |
5.3.8 对照组后测与追踪后测心理韧性水平差异分析检验 | 第43-44页 |
5.4 讨论与分析 | 第44-48页 |
5.4.1 团体干预的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5.4.2 团体辅导干预有效性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5.4.3 团体辅导干预质性分析 | 第46-48页 |
6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7 研究启示和教育意义 | 第49-51页 |
7.1 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 | 第49页 |
7.2 对家长的建议 | 第49-51页 |
8 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 第51-52页 |
8.1 创新 | 第51页 |
8.2 局限 | 第51页 |
8.3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 第56-58页 |
附录2 团体成员自我评定量表 | 第58-59页 |
附录3 承诺书 | 第59-60页 |
附录4 团体辅导记录表 | 第60-61页 |
附录5 父母知情同意书 | 第61-62页 |
附录6 团体辅导方案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