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解方程教学中数困生转化的个案干预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1 数困生问题日渐凸现 | 第8页 |
1.1.2 数困生问题的重要性 | 第8-9页 |
1.1.3 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掌握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8-19页 |
2.3 布鲁纳的表征系统 | 第19页 |
2.4 平衡模型 | 第19-21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第21-26页 |
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2.1 文献法 | 第21页 |
3.2.2 个案研究法 | 第21页 |
3.2.3 问卷法 | 第21-22页 |
3.2.4 访谈法 | 第22页 |
3.3 研究材料和工具 | 第22页 |
3.3.1 智力量表 | 第22页 |
3.3.2 非智力因素的测验表 | 第22页 |
3.4 干预设计 | 第22-24页 |
3.5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第4章 转化数困生的案例 | 第26-55页 |
4.1 数困生A的案例 | 第26-38页 |
4.1.1 个案A生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4.1.2 A学生转化前的情况 | 第27-28页 |
4.1.3 对A学生的第一次干预 | 第28-35页 |
4.1.4 对A学生的第二次干预 | 第35-38页 |
4.1.5 A学生干预结果 | 第38页 |
4.2 数困生B的案例 | 第38-46页 |
4.2.1 B生的基本情况 | 第38-40页 |
4.2.2 B学生转化前的情况 | 第40-41页 |
4.2.3 对B学生的第一次干预 | 第41-45页 |
4.2.4 对B学生的第二次干预 | 第45-46页 |
4.2.5 B学生干预结果 | 第46页 |
4.3 数困生C的案例 | 第46-55页 |
4.3.1 个案C生的基本情况 | 第46-48页 |
4.3.2 C学生干预前的情况 | 第48页 |
4.3.3 对C学生的第一次干预 | 第48-52页 |
4.3.4 对C学生第二次干预 | 第52-53页 |
4.3.5 C学生干预结果 | 第53-55页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5-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5.2 讨论数困生在解方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 第55-57页 |
5.2.1 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过渡存在困难 | 第55-56页 |
5.2.2 学生自身的特点 | 第56-57页 |
5.3 教学建议 | 第57-60页 |
5.3.1 对教师的建议 | 第57-58页 |
5.3.2 对家长的建议 | 第58-59页 |
5.3.3 对数困生自身的建议 | 第59-60页 |
5.4 反思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A 数困生基础测试(部分) | 第63-66页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附录C 数学学习兴趣测量表 | 第67-68页 |
附录D 气质量表 | 第68-70页 |
附表E 意志品质量表 | 第70-72页 |
附表F 中国比内测验指导用书(部分)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