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形成性评价的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1 教育评价及类 | 第10-11页 |
1.1.2 形成性评价的概述 | 第11-12页 |
1.1.3 形成性评价的分类与方法 | 第12-14页 |
1.1.4 “学习账本”形成性评价 | 第14-16页 |
1.1.5 形成性评价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16页 |
1.2 学习适应性的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2.1 学习适应性的概述 | 第16-17页 |
1.2.2 学习适应性的测量 | 第17-18页 |
1.2.3 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 第18页 |
1.3 形成性评价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 第18-19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 | 第19-2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2.4 研究价值 | 第22-23页 |
2.4.1 实践价值 | 第22页 |
2.4.2 理论价值 | 第22-23页 |
第3章 研究方案 | 第23-30页 |
3.1 研究对象与时间 | 第23-24页 |
3.2 研究程序 | 第24页 |
3.3 实验班“学习账本”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设计 | 第24-28页 |
3.3.1 语文“学习岗位”设置 | 第24-26页 |
3.3.2 “学习账本”形成性评价分项设计及教师正本使用说明 | 第26-27页 |
3.3.3 学生副本使用说明 | 第27页 |
3.3.4 “学习账本”形成性评价实施流程 | 第27-28页 |
3.4 测量工具 | 第28页 |
3.5 实验班访谈问卷设计 | 第28-29页 |
3.6 数据管理 | 第29-30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0-62页 |
4.1 实验班与对照班语文成绩情况分析 | 第30-34页 |
4.1.1 实验班与对照班总体语文成绩比较 | 第30-31页 |
4.1.2 实验班与对照班男女生语文成绩比较 | 第31-32页 |
4.1.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优、中等、学困生语文成绩比较 | 第32-34页 |
4.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适应性得分情况分析 | 第34-55页 |
4.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适应性总分比较 | 第34-40页 |
4.2.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适应性态度分项得分比较 | 第40-45页 |
4.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适应性方法分项得分比较 | 第45-50页 |
4.2.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适应性身心分项得分比较 | 第50-55页 |
4.3 语文成绩、“学习账本”学习币阶段累计数与学习适应性得分的相关分析. | 第55-57页 |
4.3.1 中测阶段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4.3.2 后测阶段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4.4 学习适应性得分的中介分析 | 第57-59页 |
4.4.1 后测学习适应性总分的中介分析 | 第57-58页 |
4.4.2 后测学习适应性态度分项得分的中介分析 | 第58页 |
4.4.3 后测学习适应性方法分项得分的中介分析 | 第58-59页 |
4.4.4 后测学习适应性身心分项得分的中介分析 | 第59页 |
4.5 实验班“学习账本”使用情况问卷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第5章 讨论 | 第62-66页 |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语文成绩的差异分析 | 第62页 |
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适应性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62-64页 |
5.2.1 学习适应性总分的差异 | 第62-63页 |
5.2.2 学习适应性态度分项得分的差异 | 第63页 |
5.2.3 学习适应性方法分项得分的差异 | 第63页 |
5.2.4 学习适应性身心分项得分的差异 | 第63-64页 |
5.3 相关分析与学习适应性中介分析 | 第64页 |
5.4 “学习账本”形成性评价对语文学业成绩的影响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6-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66-67页 |
6.3 研究不足与启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82页 |
附录一:学习适应性手册(AAT小学3-4年级版)题目 | 第70-77页 |
附录二:“学习账本”形成性评价系列工具 | 第77-80页 |
附录三:实验班学生问卷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