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目次 | 第6-8页 |
| 0 绪论 | 第8-11页 |
| 0.1《寻津录》的作者及其成书 | 第8-9页 |
| 0.2《寻津录》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寻津录》体例一览 | 第11-21页 |
| 1.1 《天类》 | 第11-13页 |
| 1.2 《圣谕广训》 | 第13-16页 |
| 1.3 《练习》 | 第16-19页 |
| 1.4 《北京话音节表》 | 第19-21页 |
| 2《寻津录》第一册汉语译文 | 第21-172页 |
| 2.1 序 | 第21-23页 |
| 2.2 第一部分:《天类》 | 第23-112页 |
| 2.3 第二部份:《圣谕广训》第一章 | 第112-133页 |
| 2.3.1 序言 | 第112-113页 |
| 2.3.2 格言——敦孝弟以重人伦 | 第113-114页 |
| 2.3.3 PAHAPHRASE 部分 | 第114-117页 |
| 2.3.4 OBSERVATIONS 部分 | 第117-133页 |
| 2.4 LITERALENGLISH 部分 | 第133-137页 |
| 2.5 第三部分:《练习》 | 第137-172页 |
| 2.5.1 Section I 北京方言声调和发音练习 | 第137-157页 |
| 2.5.2 Section II 按声调发音安排的练习 | 第157-164页 |
| 2.5.3 Section III 北京官话口语的声调和发音 | 第164-172页 |
| 3《寻津录》特点、价值及威氏存在的问题 | 第172-179页 |
| 3.1 特点 | 第172-173页 |
| 3.1.1 使用对象的特点 | 第172页 |
| 3.1.2 所选语料的特点 | 第172-173页 |
| 3.1.3 教学安排上的特点 | 第173页 |
| 3.2 价值 | 第173-178页 |
| 3.2.1 反映 19 世纪中期北京民风民俗 | 第173-174页 |
| 3.2.2 反映 19 世纪中期北京话面貌及历时变化 | 第174-177页 |
| 3.2.3 反映 19 世纪中期西方人的汉语及汉语习得观念 | 第177页 |
| 3.2.4 对今天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177-178页 |
| 3.3 威氏所存在的问题 | 第178-179页 |
| 4 结语 | 第179-1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0-181页 |
| 附录 | 第181-196页 |
| 后记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