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3.2 思维培养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9页 |
1.4.2 个案研究法 | 第9-10页 |
2 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10-17页 |
2.1 思维 | 第10-13页 |
2.1.1 思维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2.1.2 思维障碍 | 第11页 |
2.1.3 思维的培养 | 第11-13页 |
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3-15页 |
2.2.1 理论的内涵 | 第13-14页 |
2.2.2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 | 第14-15页 |
2.3 中学生的物理思维 | 第15-17页 |
2.3.1 物理思维 | 第15页 |
2.3.2 中学生的物理思维 | 第15-17页 |
3 “分”与“合”的物理思维 | 第17-22页 |
3.1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 第17-20页 |
3.2 通过“一”与“多”的练习培养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 第20页 |
3.3 物理小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探讨 | 第20-22页 |
4 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成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 第22-31页 |
4.1 凝固性思维障碍 | 第22-26页 |
4.1.1 消极思维定势错觉 | 第22-24页 |
4.1.2 先入为主 | 第24-26页 |
4.2 片面性思维障碍 | 第26-28页 |
4.2.1 思维方法片面性 | 第26-27页 |
4.2.2 不注意隐蔽因素 | 第27-28页 |
4.3 干扰性思维障碍 | 第28-31页 |
4.3.1 比较思维能力不足 | 第28-29页 |
4.3.2 以数学形式代替物理思维 | 第29-31页 |
5 解决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具体手段 | 第31-39页 |
5.1 解决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等效法 | 第31-32页 |
5.1.1 等效法的内涵 | 第31页 |
5.1.2 运用等效法的一般步骤 | 第31-32页 |
5.1.3 合成与分解中的等效法 | 第32页 |
5.2 解决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前提 | 第32-33页 |
5.2.1 受力分析的含义 | 第32页 |
5.2.2 受力分析的表达 | 第32页 |
5.2.3 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32-33页 |
5.3 解决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矢量运算法则 | 第33-39页 |
5.3.1 矢量概念的理解 | 第33页 |
5.3.2 矢量和标量的关系 | 第33页 |
5.3.3 矢量计算方法的掌握 | 第33-34页 |
5.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 第34-37页 |
5.3.5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 第37页 |
5.3.6 学生在矢量性问题上的误区 | 第37页 |
5.3.7 矢量的学习难点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