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的汽油机喷油器喷雾形态检测系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汽油机喷油器分类及特点 | 第9-11页 |
1.3 喷雾形态测试简介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1-12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喷雾形态检测系统整体设计 | 第14-27页 |
2.1 测试项目及标准分析 | 第14-17页 |
2.1.1 介质状态控制 | 第15页 |
2.1.2 GDI喷雾形态测试条件 | 第15页 |
2.1.3 PFI喷雾形态测试条件 | 第15-17页 |
2.2 检测系统结构整体设计 | 第17-18页 |
2.3 介质控制系统设计 | 第18-20页 |
2.3.1 温度控制系统 | 第18-19页 |
2.3.2 压力控制系统 | 第19-20页 |
2.4 燃油喷射系统设计 | 第20-22页 |
2.4.1 喷油器驱动模块 | 第20-21页 |
2.4.2 喷油器支架设计 | 第21-22页 |
2.5 高速摄影法视觉检测系统 | 第22-24页 |
2.5.1 高速相机选型 | 第22-23页 |
2.5.2 光源设计 | 第23-24页 |
2.5.3 喷雾检测室 | 第24页 |
2.6 H-R采集系统 | 第24-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高速摄影法视觉检测系统测试方法的实现 | 第27-40页 |
3.1 喷雾形态检测参数 | 第27页 |
3.2 标准时刻图像 | 第27-30页 |
3.2.1 SOF检测 | 第28页 |
3.2.2 图像采集 | 第28-30页 |
3.3 图像预处理 | 第30-33页 |
3.3.1 目标提取 | 第30-31页 |
3.3.2 图像增强 | 第31-33页 |
3.4 图像分割 | 第33-34页 |
3.5 数学形态学处理 | 第34-37页 |
3.5.1 结构元素 | 第35页 |
3.5.2 膨胀与腐蚀 | 第35-37页 |
3.5.3 开运算与闭运算 | 第37页 |
3.6 分析计算 | 第37-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H-R采集系统测试方法的实现 | 第40-48页 |
4.1 喷雾形态检测参数 | 第40-43页 |
4.1.1 质心角 | 第40-41页 |
4.1.2 偏转锥角 | 第41-42页 |
4.1.3 喷射锥角 | 第42页 |
4.1.4 分离角 | 第42-43页 |
4.2 喷雾燃油质量收集方法 | 第43-45页 |
4.2.1 燃油收集器 | 第43-44页 |
4.2.2 喷雾燃油质量收集 | 第44-45页 |
4.3 喷雾形态检测方法 | 第45-47页 |
4.3.1 燃油质量分布状态采集 | 第45页 |
4.3.2 图像分析处理 | 第45-46页 |
4.3.3 分析计算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喷雾形态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48-62页 |
5.1 喷雾形态处理软件设计 | 第48-51页 |
5.1.1 软件设计原则 | 第48-49页 |
5.1.2 软件架构 | 第49-50页 |
5.1.3 上位机界面 | 第50-51页 |
5.2 GDI喷油器喷雾形态检测 | 第51-56页 |
5.2.1 试验准备工作 | 第51页 |
5.2.2 SOF出油时刻检测 | 第51-53页 |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5.3 PFI喷油器喷雾形态检测 | 第56-60页 |
5.3.1 试验准备工作 | 第56页 |
5.3.2 SOF出油时刻检测 | 第56-57页 |
5.3.3 贯穿距离测试 | 第57-58页 |
5.3.4 喷射角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