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21页 |
(一)澳大利亚TAFE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二)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21-2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1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一)澳大利亚TAFE及TAFE学院 | 第22页 |
(二)高等职业教育 | 第22页 |
(三)实践教学 | 第22-23页 |
六、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一)能力本位理论 | 第23页 |
(二)终生教育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澳大利亚TAFE的实践教学研究——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TAFE学院为例 | 第24-38页 |
一、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 第24-26页 |
(一)以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 第24-25页 |
(二)以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内容 | 第25-26页 |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26-31页 |
(一) 课程设置以实践课为主 | 第27-29页 |
(二)课程设置实用性强 | 第29-31页 |
三、师资队伍建设 | 第31-33页 |
(一)重视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 第31页 |
(二)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 第31-32页 |
(三)注重兼职教师培养 | 第32-33页 |
(四)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培训 | 第33页 |
四、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 第33-35页 |
(一)企业分担人才培养成本 | 第33-34页 |
(二)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 第34-35页 |
(三)企业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 第35页 |
五、资金来源 | 第35-38页 |
(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 | 第35-36页 |
(二)行业企业投资 | 第36页 |
(三)学生学费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研究——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第38-56页 |
一、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 第38-41页 |
(一)以知识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 第38-40页 |
(二)以知识本位作为重要的考核及评价内容 | 第40-41页 |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 | 第41-45页 |
(一)课程设置以理论课为主 | 第41-44页 |
(二)课程设置难以体现社会需求 | 第44-45页 |
三、师资队伍建设 | 第45-48页 |
(一)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 第45-46页 |
(二) 教师任职资格 | 第46-47页 |
(三)兼职教师培养 | 第47页 |
(四)教师参与企业培训的积极性 | 第47-48页 |
四、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 第48-50页 |
(一)企业分担人才培养成本 | 第48-49页 |
(二)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 第49页 |
(三)企业参与实践基地建设 | 第49-50页 |
五、资金来源 | 第50-56页 |
(一)政府拨款 | 第50-52页 |
(二)企业投入 | 第52-53页 |
(三)学生收费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比较分析 | 第56-64页 |
一、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比较 | 第56-57页 |
(一)教学方式比较 | 第56-57页 |
(二)考核评价比较 | 第57页 |
二、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 | 第57-58页 |
(一)课程设置内容比较 | 第57页 |
(二)课程设置实用性比较 | 第57-58页 |
三、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师资比较 | 第58-60页 |
(一)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比较 | 第58页 |
(二)教师任职资格比较 | 第58-59页 |
(三)兼职教师培养比较 | 第59页 |
(四)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比较 | 第59-60页 |
四、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企业参与度比较 | 第60-62页 |
(一)企业分担人才培养成本比较 | 第60-61页 |
(二)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比较 | 第61页 |
(三)企业参与实践基地建设比较 | 第61-62页 |
五、澳大利亚TAFE与我国高职院校资金来源比较 | 第62-64页 |
(一)政府投入比较 | 第62页 |
(二)行业企业投资比较 | 第62页 |
(三)学生交纳学费比较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澳大利亚TAFE对我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启示 | 第64-74页 |
一、重视实践教学,转变教学观念 | 第64-65页 |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 第64页 |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观 | 第64-65页 |
二、注重实践课程设置 | 第65-67页 |
(一)构建以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 | 第65-66页 |
(二)突出课程设置实用性 | 第66页 |
(三)建立多元化的课程开发主体 | 第66-67页 |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67-70页 |
(一)重视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 第67-68页 |
(二)严格实践教学教师任职资格 | 第68页 |
(三)开辟实践教师吸收渠道 | 第68-69页 |
(四)构建实践教学教师提升平台 | 第69-70页 |
四、强化企业参与实践教学 | 第70-72页 |
(一)落实国家政策保障 | 第70页 |
(二)加强企业参与课程开发 | 第70-71页 |
(三)重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第71-72页 |
五、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 第72-74页 |
(一)拓宽来源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 第72页 |
(二)调整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