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和流程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0-11页 |
1.2.2 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流程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问题行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课堂问题学习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3 网络问题学习行为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4 网络问题学习行为管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与课程设计 | 第17-25页 |
2.1 行为科学 | 第17-19页 |
2.1.1 行为科学 | 第17-18页 |
2.1.2 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1.3 行为科学对网络问题学习行为研究的指导 | 第18-19页 |
2.2 网络学习行为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2.1 网络学习行为 | 第19-20页 |
2.2.2 网络问题学习行为 | 第20页 |
2.3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2.3.1 MOODLE平台简介 | 第20-21页 |
2.3.2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21页 |
2.4 网络课程设计 | 第21-25页 |
2.4.1 网络课程设计目的 | 第21-22页 |
2.4.2 教学对象 | 第22页 |
2.4.3 网络课程设计 | 第22页 |
2.4.4 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与规则 | 第22-25页 |
3 实证研究 | 第25-42页 |
3.1 在校大学生网络问题学习行为现状调查 | 第25-28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3.1.3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3.1.4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3.2 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学生网络问题学习行为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31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2.2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2.3 研究过程 | 第28页 |
3.2.4 初次行为统计及结果讨论 | 第28-30页 |
3.2.5 二次行为统计及结果讨论 | 第30-31页 |
3.3 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学生心理调查 | 第31-36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3.2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3.3.3 问卷、访谈内容 | 第31-32页 |
3.3.4 调查结果整理 | 第32-35页 |
3.3.5 结果讨论 | 第35-36页 |
3.4 网络问题学习行为影响因素调查 | 第36-41页 |
3.4.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3.4.2 研究方法 | 第36页 |
3.4.3 量表设计 | 第36-38页 |
3.4.4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3.4.5 信效度检验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 第42-56页 |
4.1 网络问题学习行为表现与分类 | 第42-44页 |
4.1.1 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网络问题行为的表现 | 第42页 |
4.1.2 网络问题学习行为分类引述 | 第42-43页 |
4.1.3 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网络问题行为的分类 | 第43-44页 |
4.2 网络问题学习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44-47页 |
4.2.1 学生层面的原因 | 第44-45页 |
4.2.2 教师层面的原因 | 第45-46页 |
4.2.3 平台和资源层面的原因 | 第46-47页 |
4.3 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网络问题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第47-50页 |
4.3.1 验证假设 | 第47页 |
4.3.2 验证结果 | 第47-49页 |
4.3.3 影响因素模型的评价及启示 | 第49-50页 |
4.4 基于《数据结构》课程的网络问题行为的纠正措施 | 第50-53页 |
4.4.1 提高学生网络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 第50-52页 |
4.4.2 优化教学方式,完善网络学习奖惩制度 | 第52-53页 |
4.4.3 丰富网络资源,提高资源质量 | 第53页 |
4.5 效果分析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总结 | 第56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