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4-38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4-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7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7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17-27页 |
(一)课堂话语研究的主要视角、议题及发现 | 第19-25页 |
(二)当前课堂话语研究的进展与困境 | 第25-27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27-36页 |
(一)已有研究解决困境的尝试 | 第27-29页 |
(二)学术史: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 | 第29-36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36-3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37-38页 |
第一章 语言与话语理论:历程与趋势 | 第38-66页 |
一、语言与话语理论的宏观发展历程 | 第38-42页 |
(一)语言研究的“三阶段说” | 第38-40页 |
(二)语言研究的“五阶段说” | 第40-42页 |
二、语言与话语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42-66页 |
(一)语言与话语概念的隐喻化 | 第42-52页 |
(二)对纯粹语言学的超越 | 第52-61页 |
(三)与多学科领域的高度互动 | 第61-66页 |
第二章 课堂话语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66-94页 |
一、课堂研究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66-77页 |
(一)从“应然”到“实然”:课堂研究的兴起 | 第68-70页 |
(二)从“物理时空”到“意义时空”:课堂理解的变迁 | 第70-73页 |
(三)从“控制论”到“互动论”:课堂教学与研究的范式转移 | 第73-77页 |
二、语言与话语视角下的课堂研究 | 第77-90页 |
(一)教育学语言与话语意识的自我觉醒 | 第78-86页 |
(二)语言与话语理论对教育问题的介入 | 第86-90页 |
小结:课堂话语研究的多元历史和脉络 | 第90-94页 |
第三章“过程—产出”范式的课堂话语研究 | 第94-120页 |
一、课堂话语研究的“过程—产出”范式:形成与基础 | 第94-100页 |
(一)教育研究对教学效果的持续追问 | 第95-97页 |
(二)对心理学研究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 第97-99页 |
(三)对教学过程描述框架的迫切需求 | 第99-100页 |
二、基于语言与话语的教学过程描述 | 第100-110页 |
(一)课堂互动的评分系统 | 第101-104页 |
(二)课堂互动的分类系统 | 第104-110页 |
三、基于语料库的课堂互动分析 | 第110-115页 |
(一)课堂互动分析的新路径:语料库方法 | 第110-112页 |
(二)语料库在课堂话语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2-114页 |
(三)语料库方法的得与失 | 第114-115页 |
四、课堂话语研究的“过程—产出”范式:特征与局限 | 第115-120页 |
(一)科学主义与实证研究取向 | 第116-117页 |
(二)对课堂互动过程的精细分解 | 第117-118页 |
(三)数据驱动的知识生产方式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描述—解释”范式的课堂话语研究 | 第120-149页 |
一、课堂话语研究的“描述—解释”范式:形成与路径 | 第120-130页 |
(一)人类学交际民族志 | 第123-125页 |
(二)自然主义与解释学 | 第125-127页 |
(三)批判话语理论 | 第127-129页 |
(四)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9-130页 |
二、课堂互动的话语模式:发现与争论 | 第130-137页 |
(一)IRF结构的发现与特征 | 第130-133页 |
(二)对IRF结构的解释与争论 | 第133-137页 |
三、课堂话语的权力与意识形态分析 | 第137-142页 |
(一)权力视角下的师生互动模式 | 第138-139页 |
(二)课堂情境中的“合法”话语 | 第139-142页 |
四、指向学习过程的课堂互动分析 | 第142-144页 |
(一)合作学习的课堂话语分析 | 第142-143页 |
(二)基于学科内容的互动分析 | 第143-144页 |
五、课堂话语研究的“描述—解释”范式:特征与局限 | 第144-149页 |
(一)课堂互动过程的整体描述 | 第145-146页 |
(二)解释教学过程的多元视角 | 第146-147页 |
(三)超越教学范畴的问题导向 | 第147-149页 |
第五章 课堂话语研究的脉络与再定位 | 第149-169页 |
一、课堂话语研究的脉络与演进 | 第149-155页 |
(一)课堂话语研究的学术进程 | 第150-153页 |
(二)课堂话语研究的范式转换 | 第153-155页 |
二、语言与话语理论与课堂研究的互动关系 | 第155-163页 |
(一)跨学科研究的三种关系模型 | 第155-160页 |
(二)语言与话语视角对课堂研究的贡献 | 第160-162页 |
(三)课堂话语研究对语言学问题的回答 | 第162-163页 |
三、课堂话语研究的再定位 | 第163-169页 |
(一)以范式互补取代范式之争? | 第163-165页 |
(二)走向教育/教学语言学? | 第165-169页 |
结语 | 第169-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5页 |
后记 | 第185-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