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地衣芽胞杆菌补料发酵及硝酸盐还原生理功能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1页
    1.1 γ-PGA的性质和应用第10-12页
        1.1.1 γ-PGA的性质第10页
        1.1.2 γ-PGA的应用第10-12页
    1.2 γ-PGA的合成第12-13页
        1.2.1 化学合成法第12页
        1.2.2 提取法第12-13页
        1.2.3 酶转化法第13页
        1.2.4 微生物发酵法第13页
    1.3 γ-PGA微生物发酵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碳源第14-15页
        1.3.2 氮源第15页
        1.3.3 谷氨酸第15页
        1.3.4 金属离子第15-16页
        1.3.5 pH第16页
        1.3.6 溶氧第16-17页
    1.4 补料发酵研究第17-19页
        1.4.1 微生物的培养方式第17页
        1.4.2 补料培养的优点和缺点第17-18页
        1.4.3 补料分批发酵的应用第18-19页
    1.5 硝酸盐还原的功能与应用第19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γ-PGA分批补料发酵的研究第21-39页
    2.1 前言第2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2.1 菌株第21页
        2.2.2 培养基第21页
        2.2.3 主要仪器第21-22页
        2.2.4 培养条件第22页
        2.2.5 发酵液粘度的检测第22页
        2.2.6 生物量的检测第22页
        2.2.7 γ-PGA产量的测定第22页
        2.2.8 γ-PGA分子量的检测第22-23页
        2.2.9 葡萄糖和谷氨酸的测定第23页
        2.2.10 葡萄糖浓度对γ-PGA发酵的影响第23页
        2.2.11 葡萄糖补料发酵研究第23页
        2.2.12 硝酸钠浓度对γ-PGA发酵的影响第23页
        2.2.13 硝酸钠补料发酵研究第23页
        2.2.14 硝酸钠浓度对γ-PGA分子量的影响第23页
        2.2.15 代谢中间物对γ-PGA发酵的影响第23-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38页
        2.3.1 γ-PGA补糖发酵工艺研究第24-30页
        2.3.2 γ-PGA补加硝酸钠发酵工艺研究第30-34页
        2.3.3 硝酸钠浓度对γ-PGA分子量的影响第34-35页
        2.3.4 代谢中间物对γ-PGA发酵的影响第35-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硝酸盐还原生理功能研究第39-49页
    3.1 前言第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3.2.1 菌株第39页
        3.2.2 培养基第39页
        3.2.3 主要试剂第39-40页
        3.2.4 主要仪器第40页
        3.2.5 培养条件第40页
        3.2.6 发酵液粘度的检测第40页
        3.2.7 生物量的检测第40页
        3.2.8 γ-PGA产量的测定第40页
        3.2.9 葡萄糖和谷氨酸的测定第40页
        3.2.10 硝酸盐还原酶(NR)测定第40-41页
        3.2.11 硝酸钠浓度的测定第41页
        3.2.12 亚硝酸钠浓度的测定第41页
        3.2.13 有机酸测定第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48页
        3.3.1 硝酸盐对地衣芽胞杆菌厌氧生长的影响第41-42页
        3.3.2 硝酸盐还原对γ-PGA发酵的影响第42-45页
        3.3.3 硝酸盐还原对γ-PGA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第45-47页
        3.3.4 硝酸钠对γ-PGA发酵过程中硝酸还原酶的影响第47-48页
    3.4 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49-52页
    4.1 结论第49-50页
    4.2 讨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59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西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人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突变及表达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基于金纳米棒等离子体效应非聚集离子比色传感器及AgBr@Au&Ag等离子体纳米光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