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金纳米粒子比色传感器及其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1 金纳米粒子SPR特性 | 第13-14页 |
1.2.2 比色传感器原理及其分类 | 第14-15页 |
1.2.2.1 交联聚集/解交联聚集比色法 | 第14-15页 |
1.2.2.2 非交联聚集比色传感器 | 第15页 |
1.2.2.3 非聚集比色法 | 第15页 |
1.2.3 比色传感器的应用 | 第15-21页 |
1.2.3.1 离子检测 | 第16-18页 |
1.2.3.2 小分子检测 | 第18-19页 |
1.2.3.3 生物活性物质检测 | 第19-21页 |
1.2.4 结论和展望 | 第21页 |
1.3 Ag@AgX (X = Cl,Br,I)核壳材料等离子体光催化剂 | 第21-28页 |
1.3.1 卤化银等离子体光催化剂概述 | 第21-22页 |
1.3.2 Ag@AgX (X = Cl,Br,I)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第22-26页 |
1.3.2.1 直接沉淀法 | 第22-23页 |
1.3.2.2 离子交换法 | 第23-24页 |
1.3.2.3 原位氧化还原法 | 第24-26页 |
1.3.3 Ag@AgX (X = Cl,Br,I)光催化原理 | 第26-28页 |
1.3.4 展望 | 第28页 |
1.4 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 第28页 |
1.5 本论文的构思 | 第28-29页 |
1.6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9页 |
第2章 基于Cr(Ⅵ)对金纳米棒刻蚀作用非聚集比色传感器测定Cr(VI) | 第39-53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 | 第40-41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2.2 化学试剂 | 第40页 |
2.2.3 GNRs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4 GNRs传感器测定Cr(VI) | 第41页 |
2.2.5 饮用水和海水Cr(VI)的测定 | 第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2.3.1 传感机理 | 第41-43页 |
2.3.2 测定Cr(VI)最佳条件优选 | 第43-47页 |
2.3.2.1 GNRs浓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2.2 pH 对测定Cr(VI)的影响 | 第44页 |
2.3.2.3 CTAB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2.4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2.5 干扰实验 | 第46-47页 |
2.3.2.6 分析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47页 |
2.3.3 样品测定 | 第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第3章 金纳米棒溶出纵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红移比色探针测定S~(2–) | 第53-65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3.2.2 GNRs的合成 | 第54-55页 |
3.2.3 S~(2–)检测 | 第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3.3.1 SPR谱 | 第55-56页 |
3.3.2 测定 S~(2–)最佳条件 | 第56-59页 |
3.3.2.1 GNRs浓度与用量 | 第56-57页 |
3.3.2.2 CTAB浓度 | 第57页 |
3.3.2.3 pH 值 | 第57-58页 |
3.3.2.4 反应温度和时间 | 第58-59页 |
3.3.2.5 干扰实验 | 第59页 |
3.3.2.6 标准曲线、线性范围、精密度与灵敏度 | 第59页 |
3.3.3 样品测定 | 第59-60页 |
3.3.4 机理探讨 | 第60-61页 |
3.4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4章 静电自组装-超声波法合成AgBr@Au&Ag及其光催化降解考马斯亮蓝 | 第65-80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66-67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4.2.2.1 AuNR 的制备 | 第67页 |
4.2.2.2 AgBr、AgBr@Au&Ag的制备 | 第67页 |
4.2.2.3 形貌观测、x射线衍射(XRD)及能谱分析 | 第67-68页 |
4.2.2.4 光催化降解考马斯亮蓝溶液研究 | 第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4.3.1 AuNR SPR光谱 | 第68-69页 |
4.3.2 SEM图、EDS 谱及XRD谱 | 第69-71页 |
4.3.3 AgBr@Au&Ag漫反射光谱 | 第71页 |
4.3.4 AgBr@Au&Ag催化光降解的稳定性 | 第71-72页 |
4.3.5 太阳光光降解考马斯亮蓝光谱 | 第72-73页 |
4.4 AgBr@Au&Ag合成及其可见光降解考马斯亮蓝机理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