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2.1 公司治理理论 | 第16-20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2.1.2 现代管家理论 | 第17页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第17-19页 |
2.1.4 社会网络理论 | 第19-20页 |
2.2 激励理论 | 第20-21页 |
2.3 群体决策理论 | 第21-23页 |
2.4 绩效评价理论 | 第23-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7页 |
3.1 董事会治理的研究文献 | 第27页 |
3.2 董事会行为的研究文献 | 第27-35页 |
3.3 评述现有文献研究 | 第35页 |
3.4 国有控股公司的概念界定 | 第35页 |
3.5 董事会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我国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实践 | 第37-52页 |
4.1 国有控股公司的历史沿革 | 第37-42页 |
4.1.1 国营工厂阶段 | 第37-38页 |
4.1.2 扩权阶段(1978-1983) | 第38-39页 |
4.1.3 两权分离阶段(1984-1991) | 第39-40页 |
4.1.4 我国国有控殴公司是探索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1992年至今) | 第40-42页 |
4.2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中的国有控股公司 | 第42-43页 |
4.3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制度 | 第43-46页 |
4.4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 第46-48页 |
4.5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48-52页 |
4.5.1 董事会由内部人员控制的问题比较突出 | 第48-49页 |
4.5.2 董事长越位 | 第49-50页 |
4.5.3 公司内部权力与责任分配机制较混乱 | 第50页 |
4.5.4 国资委派出的外部董事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 第50页 |
4.5.5 国资委对董事会和董事的评价与考核还需完善 | 第50-52页 |
第5章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行为绩效评价 | 第52-59页 |
5.1 董事会行为绩效的涵义 | 第52页 |
5.2 董事会的行为绩效评价的意义 | 第52-53页 |
5.2.1 有助于维护股东的利益 | 第52-53页 |
5.2.2 有助于实施激励约束的机制 | 第53页 |
5.2.3 有助于统一的董事会成员目标 | 第53页 |
5.3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的行为绩效的评价现状 | 第53-54页 |
5.5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行为绩效的评价体系 | 第54-58页 |
5.5.1 评价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55页 |
5.5.2 评价体系结构说明 | 第55页 |
5.5.3 董事会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说明 | 第55-56页 |
5.5.4 董事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说明 | 第56-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59-92页 |
6.1 研究假设 | 第59-67页 |
6.1.1 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 | 第59-60页 |
6.1.2 董事会成员努力程度 | 第60页 |
6.1.3 总经理的变更情况 | 第60-61页 |
6.1.4 董事会的规模 | 第61-62页 |
6.1.5 总经理和董事长两职分离情况 | 第62-63页 |
6.1.6 董事会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 | 第63-64页 |
6.1.7 国有股所占的比例 | 第64-65页 |
6.1.8 和董事的薪酬有关的激励情况 | 第65-66页 |
6.1.9 独立董事的情况 | 第66-67页 |
6.2 数据和样本 | 第67-68页 |
6.3 研究变量的选取和说明 | 第68-71页 |
6.3.1 被解释变量 | 第68-69页 |
6.3.2 解释变量 | 第69-71页 |
6.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1-78页 |
6.5 数据和相关性分析 | 第78-85页 |
6.6 多元回归分析 | 第85-89页 |
6.6.1 董事会行为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 | 第85页 |
6.6.2 假设的回归检验分析 | 第85-89页 |
6.7 研究结论 | 第89-92页 |
第7章 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关系案例分析一以青岛啤酒为例 | 第92-107页 |
7.1 青岛啤酒简介 | 第92-93页 |
7.2 实际控制人与公司股权结构 | 第93-94页 |
7.3 青岛啤酒法人治理结构 | 第94-96页 |
7.3.1 法人治理结构 | 第94-95页 |
7.3.2 青岛啤酒酒董事会 | 第95-96页 |
7.3.3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职责与分工 | 第96页 |
7.4 基于绩效的青岛啤酒董事会行为分析 | 第96-101页 |
7.4.1 年度内董事会会议召开次数 | 第96-97页 |
7.4.2 年度内董事会成员参加会议的缺席比例 | 第97-98页 |
7.4.3 总经理变更情况 | 第98页 |
7.4.4 董事会规模 | 第98-99页 |
7.4.5 两职联合一情况 | 第99页 |
7.4.6 董事会持股比例 | 第99-100页 |
7.4.7 国有股控股比例 | 第100页 |
7.4.8 董事薪酬前三名占高管薪酬前三名比 | 第100页 |
7.4.9 未领薪酬董事比例 | 第100页 |
7.4.10 外部董事人数 | 第100页 |
7.4.11 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工作地点一致性 | 第100-101页 |
7.5 青岛啤酒董事会的成功经验 | 第101-104页 |
7.5.1 规范运作,制度创新 | 第102页 |
7.5.2 董事会内外沟通快捷方便 | 第102-103页 |
7.5.3 “首席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外部董事占多数” | 第103页 |
7.5.4 注重董事能力的培养 | 第103-104页 |
7.5.5 设立董事会秘书,信息做到公开透明 | 第104页 |
7.6 青岛啤酒董事会的不足与建议 | 第104-107页 |
7.6.1 董事会考核机制及目标不明确 | 第104-105页 |
7.6.2 完善董事激励机制 | 第105页 |
7.6.3 重新制定首席独立董事的产生方式 | 第105-10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3页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08-110页 |
8.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10页 |
8.4 主要不足 | 第110页 |
8.5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详细摘要 | 第122-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