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链淀粉/nano-TiO2抗菌保鲜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直链淀粉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1 直链淀粉及其应用 | 第13页 |
2.2 直链淀粉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3 纳米二氧化钛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3.1 二氧化钛的结构 | 第15页 |
3.2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抗菌机理 | 第15-16页 |
3.3 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 | 第16-17页 |
4 食品抗菌保鲜膜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直链淀粉的制备及表征 | 第20-32页 |
引言 | 第2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2页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直链淀粉的制备 | 第21页 |
1.3.2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1.3.3 淀粉糊化温度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1.3.4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2-31页 |
2.1 直链淀粉的制备 | 第22-28页 |
2.1.1 淀粉乳的浓度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2 酶解温度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1.3 酶用量对直连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24-25页 |
2.1.4 酶解时间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2.1.5 pH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26页 |
2.1.6 酶解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6-28页 |
2.2 结构表征分析 | 第28-31页 |
2.2.1 玉米淀粉和酶解淀粉起始糊化温度的确定 | 第28-30页 |
2.2.2 玉米淀粉和酶解淀粉红外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及抗菌性研究 | 第32-51页 |
引言 | 第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6页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1.3.1 四氯化钛低温水解制备二氧化钛 | 第33页 |
1.3.2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钛 | 第33-34页 |
1.3.3 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 | 第34页 |
1.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1.3.5 X—衍射分析 | 第34页 |
1.3.6 显微镜观察 | 第34页 |
1.3.7 纳米二氧化钛粒度分析 | 第34-35页 |
1.3.8 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35页 |
1.3.9 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6-50页 |
2.1 纳米二氧化钛的表征 | 第36-39页 |
2.1.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2.1.2 X-衍射分析 | 第37-38页 |
2.1.3 显微镜分析 | 第38-39页 |
2.2 纳米二氧化钛的分散 | 第39-44页 |
2.2.1 超声波对纳米二氧化钛分散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2 固液比对纳米二氧化钛分散的影响 | 第40-41页 |
2.2.3 pH值对纳米二氧化钛分散的影响 | 第41-43页 |
2.2.4 分散介质对纳米二氧化钛分散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活性 | 第44-45页 |
2.3.1 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 | 第44-45页 |
2.3.2 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 | 第45页 |
2.4 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性能 | 第45-50页 |
2.4.1 锐钛型二氧化钛的抗菌性 | 第45-48页 |
2.4.2 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的抗菌性 | 第48-50页 |
3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直链淀粉抗菌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1-70页 |
引言 | 第5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51页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1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1.3.1 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51-52页 |
1.3.2 薄膜外观观察 | 第52页 |
1.3.3 薄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52页 |
1.3.4 薄膜的吸湿性能测试 | 第52页 |
1.3.5 薄膜的透油性能测试 | 第52-53页 |
1.3.6 薄膜的透光性能测试 | 第53页 |
1.3.7 薄膜红外分析 | 第53页 |
1.3.8 薄膜的抗菌性能测试 | 第53页 |
1.3.9 SEM扫描 | 第53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3-69页 |
2.1 原淀粉膜和高直链淀粉膜的性能及表征 | 第53-55页 |
2.1.1 力学性能 | 第53-54页 |
2.1.2 透光性能 | 第54-55页 |
2.1.3 红外图谱 | 第55页 |
2.2 二氧化钛粒径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55-59页 |
2.2.1 膜的外观评价 | 第55-56页 |
2.2.2 膜的透光率 | 第56页 |
2.2.3 膜的吸湿性能 | 第56-57页 |
2.2.4 膜的透油性能 | 第57页 |
2.2.5 膜的力学性能 | 第57-58页 |
2.2.6 膜的抗菌性能 | 第58-59页 |
2.3 二氧化钛的用量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59-64页 |
2.3.1 膜的外观评价 | 第59-60页 |
2.3.2 膜的透光率 | 第60-61页 |
2.3.3 膜的吸湿性能 | 第61页 |
2.3.4 膜的透油性能 | 第61页 |
2.3.5 膜的力学性能 | 第61-62页 |
2.3.6 膜的抗菌性能 | 第62-64页 |
2.4 二氧化钛晶型比例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64-68页 |
2.4.1 膜的外观评价 | 第64页 |
2.4.2 膜的透光率 | 第64-65页 |
2.4.3 膜的吸湿性能 | 第65-66页 |
2.3.4 膜的透油性能 | 第66页 |
2.4.5 膜的力学性能 | 第66页 |
2.4.6 膜的抗菌性能 | 第66-68页 |
2.5 薄膜微观结构观察 | 第68-69页 |
3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