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科技设备管理中人机关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设备管理中的人机关系 | 第13-23页 |
2.1 设备管理与人机关系 | 第13-15页 |
2.1.1 设备管理中人机关系的内涵 | 第13-14页 |
2.1.2 设备分类与人机管理 | 第14页 |
2.1.3 传统与现代设备管理中人机关系对比 | 第14-15页 |
2.2 国外设备管理及人机关系发展概况 | 第15-19页 |
2.2.1 计划预防修理制度 | 第16页 |
2.2.2 设备综合工程学 | 第16-18页 |
2.2.3 全员生产维修 | 第18页 |
2.2.4 后勤工程学 | 第18-19页 |
2.2.5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 | 第19页 |
2.3 石化企业设备管理中人机关系的发展 | 第19-23页 |
2.3.1 石化企业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3.2 石化企业设备管理中人机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第3章 石大科技设备管理中人机关系分析 | 第23-32页 |
3.1 石大科技设备管理现状 | 第23-24页 |
3.2 设备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3.2.1 工作的被动性 | 第24-25页 |
3.2.2 功能的有限性 | 第25页 |
3.2.3 过程的消耗性 | 第25页 |
3.2.4 价值的时效性 | 第25-26页 |
3.3 人的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3.3.1 能动性 | 第26-27页 |
3.3.2 增值性 | 第27页 |
3.3.3 可靠性 | 第27-28页 |
3.3.4 可塑性 | 第28页 |
3.3.5 适应性 | 第28-29页 |
3.3.6 灵活性 | 第29页 |
3.4 建立和谐人机关系的对策 | 第29-32页 |
3.4.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第30页 |
3.4.2 培养设备人格化的管理思想 | 第30页 |
3.4.3 做好人机双安全的保障工作 | 第30页 |
3.4.4 培养高水平设备管理队伍 | 第30-31页 |
3.4.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 第31-32页 |
第4章 基于 RCM的石大科技设备维修管理 | 第32-43页 |
4.1 石大科技设备维修管理 | 第32页 |
4.2 RCM状态维修在石大科技的应用 | 第32-38页 |
4.2.1 定期维修的不普遍适用 | 第33-34页 |
4.2.2 维修人员对设备潜在故障的早期处理 | 第34-35页 |
4.2.3 排查隐蔽功能故障的重要性 | 第35-36页 |
4.2.4 技术人员改善设备可靠性 | 第36-37页 |
4.2.5 如何改变故障后果 | 第37页 |
4.2.6 维修工作的技术与经济考虑 | 第37-38页 |
4.2.7 预防性维修大纲的制订与完善 | 第38页 |
4.2.8 研发、操作与维修人员长期协作沟通 | 第38页 |
4.3 基于RCM理论的设备维修决策 | 第38-43页 |
第5章 石大科技和谐人机关系的制度保障 | 第43-49页 |
5.1 强化人机关系、促进设备管理改革 | 第43-45页 |
5.1.1 强化责任管理、重视人机和谐 | 第43页 |
5.1.2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人机和谐 | 第43-44页 |
5.1.3 组织结构改革、保证人机和谐 | 第44-45页 |
5.2 强化人机关系、促进设备维修管理创新 | 第45-46页 |
5.2.1 建立数据库、实现人机信息交互 | 第45-46页 |
5.2.2 创新维修决策模式、实现人机维修交互 | 第46页 |
5.3 强化人机关系、落实人才队伍建设 | 第46-49页 |
5.3.1 设备管理人员素质提高 | 第46-47页 |
5.3.2 设备操作人员能力培养 | 第47-48页 |
5.3.3 设备维修人员技能培训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