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阶段交通组织方案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及思路 | 第13-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特性分析 | 第16-32页 |
2.1 交通特性 | 第16-21页 |
2.1.1 驾驶员特性 | 第16-17页 |
2.1.2 车辆运行特性 | 第17-18页 |
2.1.3 道路基本特性 | 第18-21页 |
2.2 交通流特性 | 第21-28页 |
2.2.1 交通量 | 第21-22页 |
2.2.2 车辆运行速度 | 第22-24页 |
2.2.3 交通组成 | 第24-25页 |
2.2.4 车头时距 | 第25-27页 |
2.2.5 交通密度 | 第27页 |
2.2.6 车道占有率 | 第27-28页 |
2.3 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 第28-32页 |
2.3.1 施工区限速 | 第29页 |
2.3.2 封闭车道数 | 第29-30页 |
2.3.3 车道宽度 | 第30页 |
2.3.4 侧向净空 | 第30页 |
2.3.5 大型车辆 | 第30页 |
2.3.6 其它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第3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 第32-50页 |
3.1 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原则及流程 | 第32-34页 |
3.1.1 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3.1.2 交通组织方案设计流程 | 第33-34页 |
3.2 高速公路改扩建道路现状 | 第34-37页 |
3.2.1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 第34-36页 |
3.2.2 现状服务水平分析 | 第36页 |
3.2.3 影响区路网交通量分析 | 第36-37页 |
3.3 高速公路改扩建方式 | 第37-38页 |
3.3.1 高速公路改扩建加宽方式 | 第37页 |
3.3.2 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方式 | 第37-38页 |
3.4 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 第38-46页 |
3.4.1 路基施工交通组织 | 第38-39页 |
3.4.2 路面施工交通组织 | 第39-40页 |
3.4.3 桥梁施工交通组织 | 第40-42页 |
3.4.4 互通式立交施工交通组织 | 第42-43页 |
3.4.5 服务区施工交通组织 | 第43-44页 |
3.4.6 区域路网交通组织 | 第44-46页 |
3.5 交通组织安全措施方案 | 第46-50页 |
3.5.1 施工区限速值设置 | 第46页 |
3.5.2 施工区长度设置 | 第46-48页 |
3.5.3 施工区安全设施设置 | 第48页 |
3.5.4 区域路网分流诱导设置 | 第48-50页 |
第4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60页 |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50-51页 |
4.1.1 科学性 | 第50页 |
4.1.2 系统性 | 第50页 |
4.1.3 相对独立性 | 第50-51页 |
4.1.4 实用性 | 第51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56页 |
4.2.1 服务水平指标 | 第52-54页 |
4.2.2 交通环境指标 | 第54-55页 |
4.2.3 经济效益指标 | 第55页 |
4.2.4 交通安全指标 | 第55-56页 |
4.3 评价方法分析 | 第56-58页 |
4.3.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56页 |
4.3.2 灰色关联度法 | 第56-57页 |
4.3.3 层次分析法AHP | 第57页 |
4.3.4 专家评分法 | 第57页 |
4.3.5 德尔菲法 | 第57页 |
4.3.6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7-58页 |
4.3.7 动态综合评价法 | 第58页 |
4.4 评价方法选取及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58-60页 |
第5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仿真与评价 | 第60-67页 |
5.1 交通组织方案仿真模型及流程 | 第60-61页 |
5.2 交通组织方案仿真案例及评价 | 第61-67页 |
5.2.1 交通组织方案仿真实例 | 第61-64页 |
5.2.2 交通组织方案评价标准 | 第64-66页 |
5.2.3 交通组织方案评价结论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1.1 研究成果 | 第67页 |
6.1.2 创新点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