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2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1. 国内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相关著作的评述 | 第12-13页 |
(2) 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献评述 | 第13-16页 |
2. 国外物理实验教学及现状研究 | 第16-19页 |
(1) 美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第17-18页 |
(2) 英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第18-19页 |
(3) 德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第19页 |
3. 国内外物理实验教学及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 经验总结研究法的内涵 | 第22页 |
(2) 经验总结法的类型 | 第22-24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课题的理论依据 | 第24-31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1. 物理实验 | 第24-25页 |
2. 实验教学 | 第25-26页 |
(二) 课题的理论依据 | 第26-31页 |
1. 物理实验教学理论 | 第26-29页 |
(1) 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 第26-28页 |
(2) 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形式 | 第28-29页 |
2. 学习动机理论 | 第29-31页 |
(1) 行为主义动机理论 | 第29-30页 |
(2) 认知学习动机理论 | 第30页 |
(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30页 |
(4)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 | 第30-31页 |
二、吴加澍物理实验教学的信念追求 | 第31-45页 |
(一) 求真——符合科学性 | 第31-34页 |
1. 真做实验的原则 | 第31-33页 |
2. 做真实验的原则 | 第33-34页 |
(二) 从善——体现教育性 | 第34-38页 |
1. 从知识本位回归到学生本位 | 第34-36页 |
2. 由学术形态深入到教育形态 | 第36-38页 |
(三) 臻美——追求艺术性 | 第38-45页 |
1. 还原本真的课堂 | 第38-41页 |
(1) 大道至简——课堂形态回归本真 | 第38-39页 |
(2) 大智若愚——教师思维还原稚化 | 第39-40页 |
(3) 大成若缺——教学时空留有余地 | 第40-41页 |
2. 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 | 第41-45页 |
(1) 还原稀释——让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 第42页 |
(2) 延迟判断——让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 第42-43页 |
(3) 渗透思想——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 | 第43-45页 |
三、吴加澍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认识 | 第45-56页 |
(一) 物理教学应以实验为基础 | 第45-47页 |
1.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 第45页 |
2. 实验是“学物理”的基础 | 第45-47页 |
(1) 从物理学科的特色角度分析 | 第46页 |
(2) 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规律角度分析 | 第46页 |
(3) 从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角度分析 | 第46-47页 |
(二) 强化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第47-56页 |
1. 提供最佳的物理学习的环境 | 第47-52页 |
(1) 创设情境,有效引入课题 | 第48-49页 |
(2) 丰富物理表象,深化认知深度,提升认知层面 | 第49-51页 |
(3) 揭示关键,化解难点 | 第51-52页 |
2. 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提高能力 | 第52-54页 |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 第54-56页 |
四、吴加澍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 第56-73页 |
(一) 落实“做”的方法 | 第56-66页 |
1. 真做 | 第56-59页 |
(1) 真做实验 | 第56-57页 |
(2) 做真实验 | 第57-59页 |
2. 多做 | 第59-62页 |
3. 巧做 | 第62-66页 |
(1) 选材低成本 | 第62-65页 |
(2) 设计高智慧 | 第65-66页 |
(二) 突出“优”的方法 | 第66-73页 |
1. 突出实验原理,渗透思想方法 | 第66-68页 |
2. 拓展操作内容,丰富物理表象 | 第68-69页 |
3. 观察思维同步,理解物理本质 | 第69-73页 |
五、基于吴加澍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 第73-84页 |
(一) 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 第73-76页 |
1. 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 第73-74页 |
2. 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 第74-75页 |
3. 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 第75-76页 |
(二) 基于学生心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 第76-79页 |
1. 展现实验目的,引发参与性动机 | 第76-77页 |
2. 展示现象过程,激发直接性动机 | 第77-78页 |
(1) 实验仪器简单明了 | 第77-78页 |
(2) 多种感官系统并举 | 第78页 |
(3) 突出要观察的重点 | 第78页 |
3. 训练方法思路,诱发主体性动机 | 第78-79页 |
(1)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 第78页 |
(2) 启发引导,培养观察思路 | 第78-79页 |
(3) 揭示现象的本质 | 第79页 |
(三)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效 | 第79-84页 |
1. 重视利用实验变式进行教学 | 第79-81页 |
(1) 互补性实验 | 第79-80页 |
(2) 对比性实验 | 第80页 |
(3) 矛盾性实验 | 第80页 |
(4) 失败实验 | 第80-81页 |
2. 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性 | 第81-82页 |
3. 重视实验教学的评价 | 第82-84页 |
(1) 正确树立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观念 | 第82页 |
(2) 建立合适的实验教学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 第82-83页 |
(3) 灵活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 | 第83-84页 |
结束语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