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编码周期三角形灰度分布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编码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空间编码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时间编码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标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摄像机标定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投影机标定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编码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组成及数学建模 | 第21-34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编码结构光三维测量系统的组成 | 第21-25页 |
2.2.1 测量系统的组成 | 第21-22页 |
2.2.2 测量系统坐标系的建立 | 第22-25页 |
2.3 摄像机成像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2.4 测量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2.5 双摄像机三维数据融合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三编码周期三角形灰度分布结构光编解码原理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中国余数定理 | 第34-35页 |
3.3 三编码周期三角形灰度分布结构光编码原理 | 第35-37页 |
3.4 三编码周期三角形灰度分布结构光解码原理 | 第37-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极线约束的测量系统标定原理 | 第46-54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立体视觉中的空间极线约束 | 第46-48页 |
4.3 系统标定数学模型建立 | 第48-51页 |
4.4 投影机对应点坐标获取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系统实验与分析 | 第54-72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系统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54-62页 |
5.2.1 仿真系统组建 | 第54-58页 |
5.2.2 仿真测量实验 | 第58-62页 |
5.3 系统测量实验与分析 | 第62-71页 |
5.3.1 装置组建 | 第62-63页 |
5.3.2 系统标定实验 | 第63-64页 |
5.3.3 系统测量实验 | 第64-71页 |
5.4 实验分析 | 第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