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第14-17页
  一、选题背景第14-16页
  二、研究意义第16页
  三、研究目的与对象第16-17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相关评述第17-22页
  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第17-18页
  二、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第18-19页
  三、马来西亚国家教育政策第19页
  四、马来西亚华文课程、课程大纲第19-20页
  五、马来西亚华文教材第20-21页
  六、马来西亚师资第21-22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2-25页
  一、研究内容第22-23页
  二、研究局限第23页
  三、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二章 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第25-36页
 第一节 国民教育体制第25-31页
  一、小学教育阶段:三种语文源流并存的国民教育第26-27页
  二、中学教育阶段:单一形式的国民教育第27-30页
   (一) 初中教育第28页
   (二) 高中教育第28-30页
  三、大学学前教育第30-31页
   (一) 大学先修班第30页
   (二) 大学预科班第30-31页
 第二节 华文教育的管理与结构第31-35页
  一、华文教育的领导机构第31-33页
   (一)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第31-32页
   (二)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第32页
   (三) 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小学工作委员会第32-33页
   (四) 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运动工作委员会第33页
  二、华文教育机构第33-35页
   (一) 国民型华文小学第33-34页
   (二) 华文国民中学第34页
   (三) 华文独立中学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马来西亚国家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第36-55页
 第一节 英殖民时期的教育政策第36-45页
  一、《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The Registration of School Ordinance,1920)第37-40页
  二、《芝士曼计划》(The Cheeseman Plan)第40-41页
  三、《荷格报告书》(The Holgate Report)第41-42页
  四、《巴恩报告书》(Barnes Report)第42-43页
  五、《芬吴报告书》(Fenn-Wu Report,1951)第43-44页
  六、《1952年教育法令》(The education ordinance 1952)第44-45页
  七、《1954年教育白皮书》(Council Paper No 67 of 1954)第45页
 第二节 趋向自治期和独立后的教育政策第45-50页
  一、《拉萨报告书》(The Razak Report,1956)第46-47页
  二、《1957年教育法令》(The eduction ordinance 1957)第47-48页
  三、《达立报告书》(The Rahman Talib Report)第48-49页
  四、《1961年教育法令》(Education Act,1961)第49-50页
  五、《1967年国语法案》(National Language Act1967)第50页
 第三节 马来西亚成立后的教育政策第50-53页
  一、《1979年内阁报告书》(Report of the Cabinet Review Committce onEducation,1979)第50-51页
  二、《1988年国家教育哲学》(Falsafah Pendidikan Negara)第51-52页
  三、《1996年教育法令》(Education Act 1996)第52-53页
  四、《2006——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第53页
 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马来西亚华文课程第55-83页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第55-67页
  一、早期的华文教育第55-58页
   (一) 私塾教育第55-56页
   (二) 20世纪初的新式学校第56-58页
  二、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的影响时期第58-60页
   (一) “二战”前的华文教育第58-59页
   (二) “二战”至独立前的华文教育第59-60页
  三、独立后的华文教育第60-67页
   (一) 华文教育发展的艰难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第60-61页
   (二) 华文教育的规范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61-64页
   (三) 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世纪末至今第64-67页
 第二节 马来西亚中小学华文课程大纲第67-81页
  一、马来西亚小学华文课程大纲第67-73页
   (一) 教学目标第67-69页
   (二) 教学要求第69-73页
  二、马来西亚中学华文课程大纲第73-81页
   (一) 教学目标第73-75页
   (二) 教学要求第75-81页
 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马来西亚华文教材第83-126页
 第一节 教材背景第83-90页
  一、私塾教育时期的华文教材第84页
  二、20世纪初新式学校的华文教材第84页
  三、《学校注册法令》颁布后的华文教材第84-85页
  四、“二战”至独立前的华文教材第85页
  五、独立后的华文教材第85-86页
  六、60年代至80年代末的华文教材第86-89页
  七、90年代至今的华文教材第89-90页
 第二节 华文教材简介第90-93页
  一、华文小学教材简介第91页
  二、国民小学教材简介第91-92页
  三、国民中学/改制中学教材简介第92页
  四、华文独立中学教材简介第92-93页
 第三节 华文教材编写原则第93-98页
  一、华文小学华文教材编写原则第93-95页
  二、国民小学华语教材的编写原则第95-96页
  三、国民中学/改制中学华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第96-97页
  四、华文独立中学华文教材的编写原则第97-98页
 第四节 华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比较第98-100页
  一、小学阶段的华文教材编写理念第98-99页
  二、中学阶段的华文教材编写理念第99-100页
 第五节 教材编写体例第100-102页
  一、小学教材编写体例第100-101页
  二、中学教材编写体例第101-102页
 第六节 单元组合方式第102-109页
  一、小学教材组合方式第102-106页
   (一) 国小教材第102-104页
   (二) 华小教材第104-106页
  二、中学教材的单元组合方式第106-109页
   (一) 国中/改制中学教材第106-108页
   (二) 独中版教材第108-109页
 第七节 教材语文知识的编排第109-124页
  一、小学教材的语文知识编排第110-119页
  二、中学教材的语文知识编排第119-124页
   (一) 国中/改制中学版教材语文知识编排第119-122页
   (二) 独中版教材语文知识编排第122-124页
 小结第124-126页
第六章 马来西亚华文师资发展第126-139页
 第一节 华文教师发展背景第126-131页
  一、20世纪初的华文师资培训第126-127页
  二、“二战”至独立前后的华文师资培训第127页
  三、60年代至今的华文师资培训第127-131页
   (一) 基础教育体系的华文师资第128-130页
   (二) 华文独立中学的华文师资第130-131页
 第二节 华文教师录取的具体要求第131-132页
  一、基础教育体系的华文师资第131-132页
  二、华文独立中学的华文师资第132页
 第三节 华文师资培训模式第132-136页
  一、职前师范教育第132-134页
   (一) 基础教育体系的华文师资第132-134页
   (二) 华文独立中学的华文师资第134页
  二、在职师范教育第134-136页
   (一) 基础教育体系的华文师资第135页
   (二) 华文独立中学的华文师资第135-136页
 第四节 华文师资发展的问题与挑战第136-138页
 小结第138-139页
第七章 马来西亚华文教学的反思与前瞻第139-151页
 第一节 “语言飞地”现象探讨第139-144页
  一、“语言飞地”的概念界定第139-140页
  二、语言飞地的构成元素第140-144页
   (一) 华人移民社会的成因与构成第140-141页
   (二) 华人人口数量变化及分布状况第141-143页
   (三) 政府的温和政策第143-144页
  三、在汉语传播中具有的功能第144页
 第二节 “语言文化传承反向动力”现象探讨第144-150页
  一、“语言文化传承反向动力论”的概念界定第144-146页
  二、语言文化传承反向动力现象第146-147页
  三、语言文化传承反向动力的构成元素第147-149页
   (一) 华人社团第147-148页
   (二) 华人政党第148页
   (三) 华文报刊第148-149页
  四、语言文化传承反向动力给予汉语传播的启示第149-150页
 小结第150-151页
结语第151-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1-163页
后记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古语阿拉善土语语音声学研究
下一篇: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