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的需要 | 第12-13页 |
1.1.2 财务外包在中小企业中实施存在困境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财务外包综述 | 第14-24页 |
1.3.1 有关外包概念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2 有关财务外包优势的研究 | 第15页 |
1.3.3 财务外包动因研究 | 第15-16页 |
1.3.4 财务外包模式研究 | 第16-17页 |
1.3.5 我国财务外包现状研究 | 第17-19页 |
1.3.6 财务外包在我国可行性研究 | 第19页 |
1.3.7 有关财务外包风险的研究 | 第19-23页 |
1.3.8 对文献综述的评价 | 第23-24页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4-2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9-42页 |
2.1 中小企业相关理论 | 第29-33页 |
2.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29页 |
2.1.2 中小企业财务现状 | 第29-30页 |
2.1.3 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现状 | 第30-31页 |
2.1.4 中小企业财务外包的特点 | 第31-33页 |
2.2 财务外包概述 | 第33-38页 |
2.2.1 财务外包含义 | 第33-34页 |
2.2.2 财务外包理论依据 | 第34-36页 |
2.2.3 财务外包风险 | 第36-37页 |
2.2.4 财务外包的模式 | 第37-38页 |
2.3 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 第38-40页 |
2.3.1 风险管理的含义 | 第38-39页 |
2.3.2 风险管理的程序 | 第39-40页 |
2.3.3 风险管理方法 | 第40页 |
2.4 风险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54页 |
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第42-43页 |
3.2 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3-52页 |
3.3 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的计量 | 第54-7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4-58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54-57页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7-58页 |
4.2 风险指标间的关联分析 | 第58-59页 |
4.3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9-65页 |
4.4 风险计量——以SSJS公司为例 | 第65-71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完善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控制与监控体系的措施 | 第74-89页 |
5.1 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控制措施 | 第74-83页 |
5.1.1 信息丢失风险控制措施 | 第74-76页 |
5.1.2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 第76-79页 |
5.1.3 服务商胜任能力风险控制措施 | 第79页 |
5.1.4 合作中断风险控制措施 | 第79-83页 |
5.2 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监控体系 | 第83-88页 |
5.2.1 财务外包风险监控的目的 | 第83页 |
5.2.2 财务外包风险监控的内容 | 第83-84页 |
5.2.3 财务外包风险监控的流程 | 第84-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局限性 | 第90页 |
6.3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