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城市道路合流路段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CA模型在换道行为的应用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基于驾驶行为的CA模型对合流应用研究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合流交通流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5-2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5-19页 |
2.1.1 交通瓶颈 | 第15页 |
2.1.2 多路合流 | 第15页 |
2.1.3 匝道 | 第15页 |
2.1.4 辅助车道 | 第15-16页 |
2.1.5 变速车道 | 第16页 |
2.1.6 跟驰 | 第16页 |
2.1.7 换道 | 第16-17页 |
2.1.8 描述交通特性的参数 | 第17-19页 |
2.1.9 合流路段的通行能力 | 第19页 |
2.2 交通流参数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2.2.1 人工检测法 | 第19页 |
2.2.2 自动检测法 | 第19-20页 |
2.3 交通流模型 | 第20-28页 |
2.3.1 单车道交通流的CA模型 | 第20-22页 |
2.3.2 多车道交通流的CA模型 | 第22-24页 |
2.3.3 瓶颈路段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 | 第24-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城市道路多路合流路段交通流特性的实测数据分析 | 第29-56页 |
3.1 调查方案 | 第29-33页 |
3.1.1 调查内容 | 第29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9-31页 |
3.1.3 调查方法 | 第31-33页 |
3.2 实测数据获取 | 第33-38页 |
3.2.1 获取方法 | 第33-36页 |
3.2.2 实测数据 | 第36-38页 |
3.3 交通流实测数据分析 | 第38-40页 |
3.3.1 交通流量 | 第38-39页 |
3.3.2 速度 | 第39页 |
3.3.3 车头间距 | 第39-40页 |
3.4 驾驶行为实测数据分析 | 第40-55页 |
3.4.1 路段A的换道特征 | 第40-43页 |
3.4.2 路段B的换道特征 | 第43-46页 |
3.4.3 路段C的换道特征 | 第46-50页 |
3.4.4 换道特征对比分析 | 第50-55页 |
3.5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城市道路多路合流路段CA模型 | 第56-67页 |
4.1 建模基础 | 第56-58页 |
4.1.1 CA模型 | 第56-57页 |
4.1.2 建模因素 | 第57-58页 |
4.2 优化CA模型 | 第58-61页 |
4.2.1 考虑驾驶员性格的速度效应模型 | 第58-59页 |
4.2.2 自由换道模型 | 第59-60页 |
4.2.3 强制换道模型 | 第60-61页 |
4.3 多路合流的交通流模型 | 第61-66页 |
4.3.1 合流前的模型 | 第62-63页 |
4.3.2 合流的模型 | 第63-65页 |
4.3.3 合流后的模型 | 第65-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城市道路多路合流路段交通流模拟 | 第67-78页 |
5.1 数值模拟 | 第67-70页 |
5.1.1 模拟环境 | 第67-69页 |
5.1.2 仿真参数 | 第69-70页 |
5.2 模型验证 | 第70-74页 |
5.2.1 实测数据验证 | 第70-72页 |
5.2.2 模型对比验证 | 第72-74页 |
5.3 交通流仿真数据分析 | 第74-77页 |
5.3.1 通行能力分析 | 第75页 |
5.3.2 速度分析 | 第75-76页 |
5.3.3 密度分析 | 第76-77页 |
5.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创新点 | 第78-79页 |
6.3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