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阿拉伯语趋向补语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2 汉语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 | 第9-12页 |
1.2.1 趋向补语的定义和内容 | 第9-11页 |
1.2.2 趋向补语的结构 | 第11页 |
1.2.3 趋向补语语义及用法 | 第11-12页 |
1.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趋向补语研究 | 第12-13页 |
1.3.1 趋向补语汉外对比 | 第12页 |
1.3.2 趋向补语汉外偏误分析 | 第12-13页 |
1.4 研究意义、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2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3 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第2章 汉语阿拉伯语趋向补语结构对比分析 | 第15-26页 |
2.1 趋向补语形式对比 | 第15-21页 |
2.1.1 “V+来/去” | 第16-20页 |
2.1.2 “V+上/下” | 第20-21页 |
2.2 宾语位置对比 | 第21-25页 |
2.2.1 宾语是表示人或物的名词 | 第21-23页 |
2.2.2 宾语是表示处所 | 第23-24页 |
2.2.3 宾语在“把”字句中的位置 | 第24-25页 |
2.3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阿拉伯学生趋向补语偏误调查分析 | 第26-33页 |
3.1 常见偏误的类型 | 第26-29页 |
3.1.1 立足点混乱与趋向错误 | 第26-27页 |
3.1.2 宾语错位 | 第27页 |
3.1.3 动态助词“了”错位 | 第27-29页 |
3.2 产生偏误的原因 | 第29-32页 |
3.2.1 母语的负迁移 | 第29-30页 |
3.2.2 教学上的失误 | 第30-31页 |
3.2.3 教材的原因 | 第31页 |
3.2.4 学习者的原因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教学对策及建议 | 第33-36页 |
4.1 教师方面 | 第33-34页 |
4.2 学习者方面 | 第34页 |
4.3 环境方面 | 第34-35页 |
4.4 小结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