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22-50页 |
1.0 引子 | 第22-23页 |
1.1 主观性概念的嬗变 | 第23-27页 |
1.2 语言主观性的学科基础 | 第27-34页 |
1.2.1 语言主观性的哲学渊源 | 第27-29页 |
1.2.2 语言主观性的心理学基础 | 第29-30页 |
1.2.3 语言主观性的认知基础 | 第30-32页 |
1.2.4 语言主观性的符号学基础 | 第32-33页 |
1.2.5 小结 | 第33-34页 |
1.3 选题的缘起 | 第34-42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2-4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42-4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43-44页 |
1.5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44-45页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5-47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45-46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1.7 本文的章节结构 | 第47-50页 |
2 当代主观性理论评述 | 第50-124页 |
2.0 引子 | 第50-52页 |
2.1 早期主观性思想 | 第52-60页 |
2.1.1 洪堡特:主观性思想的先声 | 第52-53页 |
2.1.2 Benveniste的主观性思想 | 第53-57页 |
2.1.3 Lyons的主观性思想 | 第57-60页 |
2.2 功能-话语学派的主观性思想 | 第60-72页 |
2.2.1 Halliday的主观性思想 | 第60-63页 |
2.2.2 Martin的评价理论 | 第63-67页 |
2.2.3 Nuyts的主观性思想 | 第67-72页 |
2.2.4 小结 | 第72页 |
2.3 语用学派的主观性思想 | 第72-85页 |
2.3.1 哈贝马斯的主观性思想 | 第72-74页 |
2.3.2 Traugott主观性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74-80页 |
2.3.3 Traugott主观性思想的不足 | 第80-85页 |
2.3.4 小结 | 第85页 |
2.4 认知学派的主观性思想 | 第85-107页 |
2.4.1 认知观下的主观性的概念基础 | 第86-88页 |
2.4.2 Langacker主观性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88-92页 |
2.4.3 Langacker的主观性思想之功过 | 第92-100页 |
2.4.4 Verhagen的(交互)主观性思想 | 第100-107页 |
2.4.5 小结 | 第107页 |
2.5 当代两大主观性(化)思想:比较与启示 | 第107-118页 |
2.5.1 Langacker与Traugott的主观性(化)思想之同 | 第108-110页 |
2.5.2 Langacker与Traugott的主观性(化)思想之异 | 第110-113页 |
2.5.3 两派主观性思想对主观性理论的启示 | 第113-117页 |
2.5.4 小结 | 第117-118页 |
2.6 综合评述 | 第118-121页 |
2.6.1 整体观照 | 第118-119页 |
2.6.2 具体观照 | 第119-12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121-124页 |
3 主观性概念的泛化及其限定 | 第124-198页 |
3.0 引子 | 第124页 |
3.1 主观性的界定问题 | 第124-127页 |
3.2 主观性概念的泛化及其根源 | 第127-138页 |
3.2.1 当前针对主观性的各种泛化解读 | 第128-131页 |
3.2.2 主观性在认知语言学中备受瞩目的原因 | 第131-134页 |
3.2.3 当前主观性泛化的根源 | 第134-138页 |
3.2.4 小结 | 第138页 |
3.3 对主观性的概念外部限定 | 第138-146页 |
3.3.1 语言的主客观悖反性 | 第138-140页 |
3.3.2 主观性对语言使用的敏感性 | 第140-143页 |
3.3.3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 第143-146页 |
3.3.4 小结 | 第146页 |
3.4 对主观性的概念内部限定 | 第146-162页 |
3.4.1 区分不同层次上的说话者自我 | 第146-155页 |
3.4.2 对主观性与主观化作用层面的限定 | 第155-161页 |
3.4.3 小结 | 第161-162页 |
3.5 对主观性内涵的限定 | 第162-172页 |
3.5.1 划清主观性与其他语义范畴的界限 | 第162-165页 |
3.5.2 主观性作为非命题意义的子集 | 第165-168页 |
3.5.3 划定主观性与其他非命题意义的界限 | 第168-172页 |
3.5.4 小结 | 第172页 |
3.6 分层主观性思想 | 第172-197页 |
3.6.1 分层主观性概述 | 第172-176页 |
3.6.2 主观性的外部分层:语言(广义)-非语言-前语言主观性 | 第176-182页 |
3.6.3 主观性的内部分层:语言(狭义)-言语-语篇-元语言主观性 | 第182-196页 |
3.6.4 小结 | 第196-19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97-198页 |
4 狭义语言主观性及其运作 | 第198-257页 |
4.0 引子 | 第198-199页 |
4.1 回归语言:狭义语言主观性的提出 | 第199-206页 |
4.1.1 狭义语言主观性的由来 | 第199页 |
4.1.2 确立狭义语言主观性的优先地位 | 第199-201页 |
4.1.3 限定语境的作用范围 | 第201-203页 |
4.1.4 主观性与发话时刻的关联 | 第203-206页 |
4.1.5 小结 | 第206页 |
4.2 主观性对组合语境的敏感性 | 第206-219页 |
4.2.1 从共时来观照 | 第207-210页 |
4.2.2 从历时来观照 | 第210-213页 |
4.2.3 主观性标记的不自足特征 | 第213-219页 |
4.3 狭义语言主观性的基本假设 | 第219-230页 |
4.3.1 狭义主观性的内涵:组合含义 | 第219-220页 |
4.3.2 狭义主观性的作用层面:组合语境 | 第220-222页 |
4.3.3 狭义主观性的表现形式:结构与意义的交互 | 第222-226页 |
4.3.4 主观性的轴心 | 第226-230页 |
4.3.5 小结 | 第230页 |
4.4 判断主观性标记的标准—主观性范畴地位的问题 | 第230-239页 |
4.4.1 判断主观性标记的标准 | 第230-233页 |
4.4.2 对不同修饰语范畴主观性的定位 | 第233-239页 |
4.4.3 小结 | 第239页 |
4.5 对各主观性范畴的认知解读—基于修正的Langacker认知观主观性模式 | 第239-248页 |
4.5.1 Langacker的认知观主观性模式的挑战 | 第239-240页 |
4.5.2 词项主观性的来源:识解 | 第240-241页 |
4.5.3 对Langacker“概念内容-识解”模式的修正 | 第241-244页 |
4.5.4 对各范畴主观性的认知解读 | 第244-245页 |
4.5.5 不同范畴的主观性权重问题 | 第245-248页 |
4.6 主观性范畴的内部分层 | 第248-256页 |
4.6.1 主观性范畴的内部分层:概述 | 第248-249页 |
4.6.2 命题内-命题外的主观性 | 第249-251页 |
4.6.3 命题内外的主观性差异 | 第251-255页 |
4.6.4 命题内外的主观性互动情况 | 第255-256页 |
4.7 结语 | 第256-257页 |
5 主观性的词项-构式互动观 | 第257-311页 |
5.0 引子 | 第257页 |
5.1 超越分解论 | 第257-262页 |
5.1.1 传统主观性研究中的分解论倾向 | 第257-260页 |
5.1.2 分解论思想的不足 | 第260-262页 |
5.2 词项与语法构式的主观性定位 | 第262-274页 |
5.2.1 词项的主观性定位:主观性潜势 | 第262-266页 |
5.2.2 语法构式的主观性定位:隶属于经验编码功能 | 第266-273页 |
5.2.3 小结 | 第273-274页 |
5.3 走向主观性的词项-构式互动观 | 第274-291页 |
5.3.1 词项与构式的互动问题:认知(构式)语法观 | 第274-278页 |
5.3.2 构式与词项在主观性解读中的互动问题 | 第278-281页 |
5.3.3 构式对词项:构式语境对词项主观性潜势的提升 | 第281-285页 |
5.3.4 词项对构式:构式的主观性解读离不开词项主观色彩的浸染 | 第285-291页 |
5.4 词项-构式主观性的互动效果 | 第291-305页 |
5.4.1 语义相容:主观性的集群效应 | 第291-295页 |
5.4.2 语义错配:主观性的压制效应 | 第295-303页 |
5.4.3 集群效应与压制效应的关联 | 第303-305页 |
5.5 主观性构式:主观性的构式化 | 第305-309页 |
5.5.1 下位主观性构式的分化:特殊主观性标记的插入 | 第305-307页 |
5.5.2 下位主观性构式的分化:特殊动词类型的准入 | 第307-309页 |
5.6 小结 | 第309-311页 |
6 语言主观性的结构空间 | 第311-358页 |
6.0 引子 | 第311页 |
6.1 主观性的结构选择限制 | 第311-314页 |
6.2 主观性的强弱与左向分布 | 第314-318页 |
6.2.1 定语的主观性与左向分布 | 第314-315页 |
6.2.2 状语的主观性与左向分布 | 第315-316页 |
6.2.3 主观化与左向移动 | 第316-318页 |
6.3 主观性的内部结构:辖域 | 第318-344页 |
6.3.1 主观性结构辖域的提出 | 第318-319页 |
6.3.2 情态的辖域问题 | 第319-323页 |
6.3.3 认知谓词的辖域问题 | 第323-328页 |
6.3.4 状语的辖域问题 | 第328-334页 |
6.3.5 定语的辖域问题 | 第334-335页 |
6.3.6 时体态的辖域问题 | 第335-336页 |
6.3.7 主观性的辖域等级 | 第336-338页 |
6.3.8 各主观性范畴的相对辖域关系 | 第338-340页 |
6.3.9 辖域等级提出的意义 | 第340-344页 |
6.4 主观性的宏观结构特征:标记性 | 第344-348页 |
6.4.1 主观性与标记性的关联 | 第344-346页 |
6.4.2 标记性的更迭与主观性的消长 | 第346-348页 |
6.5 主观性的宏观分布特征:主客互补分布 | 第348-356页 |
6.5.1 主客分工作为词义分化的理据 | 第348-350页 |
6.5.2 近义构式的主客分工 | 第350-356页 |
6.6 小结 | 第356-358页 |
7 结论 | 第358-369页 |
7.0 引子 | 第358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 第358-362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62-364页 |
7.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64-365页 |
7.4 未来研究展望 | 第365-368页 |
7.4.1 未来理论研究展望 | 第365-367页 |
7.4.2 未来实证研究展望 | 第367-368页 |
7.5 结束语 | 第368-369页 |
参考文献 | 第369-3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