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式”导学策略探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学案式”导学的概念界定 | 第13-21页 |
(一)“学案式”导学的产生背景 | 第13-15页 |
1.“学案式”导学的萌芽 | 第13-14页 |
2.“学案式”导学的兴起 | 第14-15页 |
(二)“学案式”导学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1.学案的内涵 | 第16-17页 |
2.“学案式”导学的内涵 | 第17页 |
(三)“学案式”导学的实施依据 | 第17-21页 |
1. 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2. 现实依据 | 第19-21页 |
二、高中语文“学案式”导学的概述 | 第21-31页 |
(一)高中语文“学案式”导学的实施原则 | 第21-24页 |
1. 立足学情设计学案,以学定教 | 第21-23页 |
2. 参照学情准备教学,以教促学 | 第23页 |
3. 依据学情组织课堂,教学互动 | 第23-24页 |
(二)高中语文“学案式”导学的实施程序 | 第24-28页 |
1. 从横向的组成部分上,划分三个模块 | 第25-26页 |
2. 从纵向的教学过程上,包括六个环节 | 第26-28页 |
(三)高中语文“学案式”导学的实施价值 | 第28-31页 |
1. 改变传统教育课堂,克服思维定势 | 第29页 |
2.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考验教师能力 | 第29-30页 |
3. 关注学生主动学习,重视能力培养 | 第30-31页 |
三、高中语文“学案式”导学的实然困境 | 第31-37页 |
(一)设计陈旧,优质样式匮乏 | 第31-32页 |
1. 学案设计教案化 | 第31-32页 |
2. 学案预设习题化 | 第32页 |
3. 学案编写面面化 | 第32页 |
(二)盲目应用,学情分析匮乏 | 第32-34页 |
1. 千篇一律,忽视学生学情 | 第33页 |
2. 喧宾夺主,过度依赖应用 | 第33-34页 |
3. 脱离生活,淡化人文色彩 | 第34页 |
(三)评价片面,教学反馈匮乏 | 第34-37页 |
1. 评价基准单一,缺少全面性 | 第35页 |
2. 评价主体单一,缺少客观性 | 第35-36页 |
3. 评价方式单一,缺少科学性 | 第36-37页 |
四、高中语文“学案式”导学的应然向度 | 第37-46页 |
(一)科学设计,规范编写理念 | 第37-41页 |
1. 端正教学态度,彰显教师教研性 | 第37-38页 |
2. 铺设教学问题,凸显层次探究性 | 第38-39页 |
3. 提高学习能力,突显学生主体性 | 第39-41页 |
(二)根据学情,适当应用学案 | 第41-43页 |
1. 转变教学观念,正确使用学案 | 第41页 |
2. 结合学习目标,充分利用学案 | 第41-43页 |
3. 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学案 | 第43页 |
(三)多维评价,完善导学系统 | 第43-46页 |
1、评价基准要全面 | 第43-44页 |
2、评价主体要多元 | 第44-45页 |
3、评价方法要多样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