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5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三)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2-15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15-17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页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15-17页 |
一、研究地区特色资源在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意义 | 第17-20页 |
(一) 有利于提高校本教材的实效性 | 第17页 |
1. 编写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 第17页 |
2. 提高教师的素养 | 第17页 |
3. 打造个性化的教学 | 第17页 |
(二) 有利于提高校本教材的实践性 | 第17-18页 |
(三) 有利于提高校本教材的创新性 | 第18-20页 |
1. 提高校本教材开发理念的创新性 | 第18页 |
2. 提高校本教材内容上的创新性 | 第18-19页 |
3. 提高校本教材实行方式的创新性 | 第19-20页 |
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理论来源 | 第20-25页 |
(一)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 第20-22页 |
1. 地方特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 第20-21页 |
2. 特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 第21-22页 |
(二)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理念 | 第22-25页 |
1. 以生为本,体现新的课程价值观 | 第22-23页 |
2. 师生共同经营,体现新的教育管理观 | 第23-24页 |
3. 善于利用,体现新的课程资源生成观 | 第24-25页 |
三、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地方特色资源 | 第25-33页 |
(一) 优越的风景名胜资源 | 第25-27页 |
1. 泰伯庙和泰伯墓 | 第25-26页 |
2. 苏州四大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 | 第26页 |
3. 东山和西山 | 第26-27页 |
(二) 悠久的文化资源 | 第27-29页 |
1. 吴方言文化 | 第27-28页 |
2. 戏曲评弹文化 | 第28页 |
3. 吴地诗词文化 | 第28-29页 |
(三) 优良的风俗习惯 | 第29-31页 |
1. 婚庆风俗 | 第29-30页 |
2. 节日风俗 | 第30-31页 |
3. 礼仪风俗 | 第31页 |
(四) 得天独厚的经济作物资源 | 第31-33页 |
1. 丝绸资源 | 第32页 |
2. 茶资源 | 第32页 |
3. 渔业资源 | 第32-33页 |
四、基于太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案例 | 第33-35页 |
(一) 设定好活动目标 | 第33页 |
(二) 确定好活动重点 | 第33页 |
(三) 做好活动过程的预设 | 第33-34页 |
(四) 做好活动总结 | 第34-35页 |
五、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 第35-39页 |
(一) 本地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 第35-36页 |
1. 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淡薄 | 第35-36页 |
2. 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倾向不良 | 第36页 |
3. 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利用不足 | 第36页 |
(二)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应用策略 | 第36-39页 |
1. 强化校本教研,再生课程资源 | 第36-37页 |
2. 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 | 第37页 |
3. 特色课程资源要从地方资源挖掘 | 第37-38页 |
4. 大力提高教师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 第38-39页 |
六、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