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位势能力内涵研究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2.1 文献回顾思路 | 第20页 |
2.2 企业生态位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2.1 企业生态位 | 第21-22页 |
2.2.2 企业生态位基本概念与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生态位理论评述 | 第23页 |
2.3 双元组织理论综述 | 第23-26页 |
2.3.1 双元组织理论的起源 | 第23-25页 |
2.3.2 探索与利用的关系 | 第25-26页 |
2.3.3 双元组织理论评述 | 第26页 |
2.4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2.4.1 动态能力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2.4.2 动态能力维度 | 第27-28页 |
2.4.3 动态能力理论评述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页 |
3 企业位势能力构成 | 第28-38页 |
3.1 企业位势 | 第28-30页 |
3.2 企业位势能力 | 第30-31页 |
3.3 企业位势能力维度划分 | 第31-36页 |
3.3.1 位势能力第一层维度 | 第31-33页 |
3.3.2 位势能力第二层维度划分 | 第33-36页 |
3.4 模型解释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 第38-42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4.2 案例选择 | 第38-39页 |
4.3 数据收集 | 第39-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页 |
5 案例内分析 | 第42-63页 |
5.1 案例1: 浙江L科技有限公司 | 第42-55页 |
5.1.1 案例背景 | 第42-45页 |
5.1.2 案例分析 | 第45-49页 |
5.1.3 案例讨论 | 第49-54页 |
5.1.4 案例总结 | 第54-55页 |
5.2 案例2: 浙江B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第55-63页 |
5.2.1 案例背景 | 第55-56页 |
5.2.2 案例分析 | 第56-60页 |
5.2.3 案例讨论 | 第60-63页 |
5.2.4 案例总结 | 第63页 |
6 跨案例分析 | 第63-70页 |
6.1 案例企业背景比较 | 第63-64页 |
6.2 案例企业位势胜任力比较 | 第64-66页 |
6.3 案例企业位势跃迁力比较 | 第66-67页 |
6.4 位势状态与位势能力构成的关系 | 第67-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7.2 管理启示 | 第71页 |
7.3 研究不足 | 第71-72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附录1. L科技有限公司访谈提纲示例 | 第82-84页 |
附录2. L科技有限公司编码示例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