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葫芦岛市实验高中走班教学尝试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问题提出背景第10-11页
    1.2 概念的界定第11-12页
        1.2.1 分层次教学第11页
        1.2.2 走班教学第11-12页
        1.2.3 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第12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意义第12-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3.3 研究的意义第13-15页
2 研究综述第15-22页
    2.1 分层走班教学中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2.1.1 哲学第15页
        2.1.2 心理学第15页
        2.1.3 教育学第15-16页
    2.2 学科分层走班的特征第16页
        2.2.1 保留行政班第16页
        2.2.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优势第16页
        2.2.3 充分提升学生水平和能力第16页
        2.2.4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第16页
        2.2.5 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第16页
    2.3 国外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第16-19页
        2.3.1 国外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形成第16-18页
        2.3.2 国外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变化趋势第18-19页
    2.4 国内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第19-22页
        2.4.1 国内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起源第19-20页
        2.4.2 国内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发展第20-21页
        2.4.3 国内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最新发展趋势第21-22页
3 实验高中生物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第22-34页
    3.1 前期调查第22-25页
        3.1.1 学校教学资源情况第22页
        3.1.2 前期问卷调查结果第22-24页
        3.1.3 影响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因素第24-25页
        3.1.4 学科分层走班教学的必要性第25页
    3.2 前期动员第25-26页
    3.3 方案设计第26-27页
        3.3.1 研究时间第26页
        3.3.2 研究对象第26页
        3.3.3 研究目的第26-27页
    3.4 单因素实验设计第27-34页
        3.4.1 实验假设第27页
        3.4.2 确定研究变量第27-28页
        3.4.3 控制无关因素第28页
        3.4.4 选择被试与分组第28页
        3.4.5 拟定实验程序第28-33页
        3.4.6 安排实验条件第33页
        3.4.7 草拟记录表格第33页
        3.4.8 确定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第33-34页
4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实践的结果第34-42页
    4.1 学生学习成绩第34-35页
    4.2 学生学习兴趣第35-36页
    4.3 学生学习能力第36-38页
    4.4 学生人际关系第38-40页
    4.5 学生抗压能力第40-42页
5 分层走班教学的优点、问题和解决方案第42-46页
    5.1 分层走班教学的优点第42页
        5.1.1 促进了教师的发展第42页
        5.1.2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第42页
    5.2 分层走班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5.2.1 对学生的访谈第42-44页
        5.2.2 对教师的访谈第44页
        5.2.3 对学校领导的访谈第44页
    5.3 问题解决方案第44-46页
        5.3.1 寻求校方帮助第45页
        5.3.2 改善政教、教学部门的管理第45页
        5.3.3 强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第45页
        5.3.4 寻求学生层次的突破第45页
        5.3.5 适当改变分层走班模式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附录第47-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中学历史教学论发展趋势研究
下一篇:杭州市初级中学学校体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