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光波导波长传感器和古斯-汉欣效应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1.1 古斯-汉欣位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第11-17页
        1.1.1 古斯-汉欣位移的由来及其物理解释第11-14页
        1.1.2 古斯-汉欣位移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 波长锁定和波长漂移监测技术第17-19页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之处第19-22页
    1.4 参考文献第22-26页
第二章 亚毫米尺度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第26-51页
    2.1 表面等离子波激励结构第26-29页
    2.2 介质平板波导和棱镜耦合第29-34页
    2.3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结构第34-38页
        2.3.1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色散关系和自由空间耦合技术第35-36页
        2.3.2 亚毫米尺度双面金属包覆波导中的超高阶导模第36-38页
    2.4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应用第38-49页
        2.4.1 可调谐超窄带滤波器第38-40页
        2.4.2 梳状滤波器第40-43页
        2.4.3 溶液浓度传感器第43-45页
        2.4.4 位移传感器第45-46页
        2.4.5 电光调制器第46-49页
    2.5 本章小节第49页
    2.6 参考文献第49-51页
第三章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反射系数和损耗特性第51-59页
    3.1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反射系数第51-52页
    3.2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本征损耗和辐射损耗的微扰计算第52-57页
    3.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3.4 参考文献第58-59页
第四章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古斯汉欣位移的理论计算第59-72页
    4.1 静态相位法第59-65页
    4.2 考虑了激光发散角的高斯光束的古斯汉欣位移第65-70页
        4.2.1 高斯光束下的数值计算结果第65-69页
        4.2.2 高斯光束下的反射光场变化第69-70页
    4.3 本章小结第70页
    4.4 参考文献第70-72页
第五章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古斯汉欣位移的测量第72-94页
    5.1 古斯汉欣位移的实验研究第72-77页
        5.1.1 多次反射法第72-73页
        5.1.2 微波测量法第73-74页
        5.1.3 位置灵敏探测器测量法第74-77页
    5.2 基于位置灵敏探测器的古斯汉欣位移测试系统第77-83页
        5.2.1 波长可调谐激光器第77-78页
        5.2.2 一维位置灵敏探测器及其驱动电路第78-80页
        5.2.3 光电探测第80-81页
        5.2.4 镀膜系统及工艺第81-82页
        5.2.5 数据采集及电机控制第82-83页
    5.3 基于位置灵敏探测器的波长扫描古斯汉欣位移的实验第83-85页
    5.4 实验测试结果和数据分析第85-88页
    5.5 古斯汉欣位移在传感方面的应用第88-92页
        5.5.1 基于古斯汉欣位移的表面等离子波传感器第88-90页
        5.5.2 基于导模激发古斯汉欣位移增强效应的溶液浓度测量方法第90-92页
    5.6 本章小节第92页
    5.7 参考文献第92-94页
第六章 基于超高阶导模的波长传感技术第94-116页
    6.1 波长传感和漂移监测的实现技术第94-98页
        6.1.1 基于介质波导的波长传感器第94-95页
        6.1.2 基于光纤光栅的波长漂移和检测技术第95-96页
        6.1.3 基于法布里-帕罗标准具的波长漂移和检测技术第96-97页
        6.1.4 基于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波长传感和漂移监测技术第97-98页
    6.2 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波长传感灵敏度表达式第98-102页
    6.3 激光发散角对灵敏度的影响第102-110页
        6.3.1 模型描述第102-106页
        6.3.2 灵敏度的变化及超高阶导模的优势第106-108页
        6.3.3 最佳耦合层厚度的计算第108-110页
    6.4 验证波长灵敏度的实验第110-112页
    6.5 基于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波长锁定方案第112-114页
    6.6 本章小节第114页
    6.7 参考文献第114-116页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第116-119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16-118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0-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学生所需英语水平的探索性研究
下一篇:人α-LA与LacZ基因在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共同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