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第二章 起飞一发失效应急程序EOSID基础理论知识 | 第16-30页 |
2.1 EOSID设计基本准则 | 第16-18页 |
2.1.1 相关民航法规 | 第16-17页 |
2.1.2 EOSID设计要素 | 第17-18页 |
2.1.3 导航台信号遮蔽与EOSID的关系 | 第18页 |
2.2 EOSID算法及设计思路 | 第18-29页 |
2.2.1 起飞航迹 | 第19-25页 |
2.2.2 起飞一发失效越障评估 | 第25-27页 |
2.2.3 EOSID转弯方式的选择 | 第27-28页 |
2.2.4 EOSID决策点的确定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起飞一发失效平飞加速段净轨迹距离算法研究 | 第30-43页 |
3.1 基于质点力学模型的平飞加速段净轨迹距离算法 | 第32-36页 |
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平飞加速段净轨迹距离算法 | 第36-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高高原复杂地形下导航台信号遮蔽评估 | 第43-71页 |
4.1 导航台信号传播基本理论 | 第43-49页 |
4.1.1 VOR/DME电磁信号传播特点 | 第43-44页 |
4.1.2 电磁信号的视距传播 | 第44页 |
4.1.3 大气折射对电磁波传播影响 | 第44-48页 |
4.1.4 地球曲率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导航台信号遮蔽模型的建立 | 第49-54页 |
4.2.1 障碍物对导航台遮蔽效应分析 | 第49-50页 |
4.2.2 地面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2.3 指定高度导航台信号覆盖范围算法 | 第51-54页 |
4.3 系统设计概述 | 第54-55页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第54页 |
4.3.2 系统整体框架结构 | 第54-55页 |
4.4 地理数据处理 | 第55-63页 |
4.4.1 数字高程模型 | 第56-57页 |
4.4.2 DEM主要表示模型 | 第57-60页 |
4.4.3 基于格网DEM生成等高线的优化算法 | 第60-63页 |
4.5 基于ArcGIS Engine的导航台信号覆盖范围评估系统的实现 | 第63-70页 |
4.5.1 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 | 第63-65页 |
4.5.2 系统运行用户界面 | 第65-68页 |
4.5.3 系统部分实现代码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某高高原地形复杂机场EOSID程序验证 | 第71-89页 |
5.1 基础数据 | 第71-73页 |
5.1.1 机场地形和净空概况 | 第71页 |
5.1.2 跑道基本数据 | 第71-72页 |
5.1.3 有关导航设施 | 第72页 |
5.1.4 机场气象条件 | 第72-73页 |
5.2 起飞一发失效应急程序EOSID设计 | 第73-81页 |
5.2.1 机场导航台信号覆盖评估 | 第73-75页 |
5.2.2 标准仪表程序 | 第75-76页 |
5.2.3 12号跑道起飞一发失效应急程序 | 第76-78页 |
5.2.4 30号跑道起飞一发失效应急程序 | 第78-79页 |
5.2.5 障碍物分析 | 第79-81页 |
5.3 EOSID程序验证 | 第81-88页 |
5.3.1 起飞重量计算 | 第81页 |
5.3.2 障碍物高度检查 | 第81-85页 |
5.3.3 导航台信号遮蔽检查 | 第85-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论文总结及创新点 | 第89-90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