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数据通信论文--数据传输技术论文

大规模天线系统信道测量方法与空间相关性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语第18-20页
常用数学符号第20-22页
1 绪论第22-3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2-27页
        1.1.1 5G需求与研究进展第22-23页
        1.1.2 5G关键技术与Massive MIMO第23-24页
        1.1.3 Massive MIMO主要研究方向第24-26页
        1.1.4 Massive MIMO无线信道研究意义第26-27页
    1.2 Massive MIMO无线信道特点与研究现状第27-31页
        1.2.1 Massive MIMO无线信道特点第27-29页
        1.2.2 Massive MIMO信道测量研究进展第29-30页
        1.2.3 Massive MIMO信道建模研究进展第30-31页
    1.3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第31-32页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第32-36页
2 Massive MIMO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方法研究第36-56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无线信道衰落特性第36-40页
        2.2.1 大尺度与小尺度衰落第37-39页
        2.2.2 多用户MIMO信道和速率容量第39页
        2.2.3 Massive MIMO信道衰落的渐近特性第39-40页
    2.3 无线信道测量方法第40-44页
        2.3.1 窄带信道测量第41页
        2.3.2 宽带信道测量第41-42页
        2.3.3 Massive MIMO信道测量方法第42-44页
    2.4 Massive MIMO信道建模方法第44-55页
        2.4.1 基于相关的统计信道模型第45-48页
        2.4.2 基于几何的统计信道模型第48-53页
        2.4.3 确定性信道建模第53-55页
    2.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宽带无线信道测量方案设计与实现第56-94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频域信道测量性能分析第57-62页
        3.2.1 频域信道测量原理第57-58页
        3.2.2 CIR无杂散动态范围分析第58-61页
        3.2.3 时钟稳定度影响分析第61-62页
    3.3 频域宽带信道测量方案第62-76页
        3.3.1 多子频段切换信道测量原理第63-64页
        3.3.2 帧结构设计第64-65页
        3.3.3 硬件系统搭建第65-68页
        3.3.4 软件系统实现第68-76页
    3.4 系统校准第76-82页
        3.4.1 幅度校准第76-77页
        3.4.2 相位校准第77-82页
    3.5 宽带信道测量方案仿真分析第82-84页
    3.6 宽带信道测量系统实际性能验证第84-91页
        3.6.1 有线两径信道性能验证第85-88页
        3.6.2 系统稳定性验证第88-91页
    3.7 虚拟大规模天线阵列设计第91-92页
    3.8 本章小结第92-94页
4 阵元信道空间相关性分析第94-128页
    4.1 引言第94-95页
    4.2 测量场景与系统配置第95-96页
    4.3 信道实测与射线跟踪第96-103页
        4.3.1 射线跟踪仿真分析第97-100页
        4.3.2 实测时延扩展分析第100-103页
    4.4 ARMA序列分析模型第103-108页
        4.4.1 ARMA模型第104-105页
        4.4.2 ARMA建模过程第105-108页
    4.5 阵元相关衰落的ARMA建模分析第108-116页
        4.5.1 阵元接收功率ARMA建模分析第108-110页
        4.5.2 阵元接收功率ARMA模型验证第110-113页
        4.5.3 莱斯K因子ARMA建模第113-116页
    4.6 阵元相关系数分析第116-121页
        4.6.1 阵元信道相关系数计算第116-117页
        4.6.2 阵元信道相关系数拟合分析第117-121页
    4.7 大规模天线系统相关信道模型第121-126页
        4.7.1 信道产生流程第122-123页
        4.7.2 多用户信道容量分析第123-126页
    4.8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5 多用户信道空间相关性分析第128-148页
    5.1 引言第128-129页
    5.2 用户信道相关系数第129-130页
    5.3 多用户信道矩阵条件数第130-135页
        5.3.1 信道矩阵归一化方法第131-132页
        5.3.2 矩阵条件数第132页
        5.3.3 多用户信道矩阵条件数的影响因素第132-135页
    5.4 多用户信道渐近正交性分析第135-146页
        5.4.1 多用户信道容量上限分析第136-138页
        5.4.2 多用户信道容量影响因素分析第138-141页
        5.4.3 多用户信道渐近正交性建模分析第141-146页
    5.5 本章小结第146-148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48-152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148-149页
    6.2 研究工作展望第149-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2-16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系族集团上市公司产业网络与资本配置效率
下一篇:基于信号遮蔽的高高原复杂地形下EOSID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