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亲水极性有机敏感膜及QCM湿度传感器系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湿度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0-12页
    1.3 湿度传感器的分类第12-16页
        1.3.1 露点湿度传感器第12-13页
        1.3.2 伸缩式湿度传感器第13页
        1.3.3 蒸发式湿度传感器第13-14页
        1.3.4 微型湿度传感器第14-16页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第16-18页
第2章 QCM基本原理与振荡方法第18-35页
    2.1 理论分析第18-25页
        2.1.1 QCM的压电效应第18-19页
        2.1.2 QCM振荡原理第19-23页
        2.1.3 QCM传感器等效电路第23-24页
        2.1.4 QCM的测量原理第24-25页
    2.2 影响QCM测量结果的因素第25-28页
        2.2.1 石英晶振切型与频温特性第25-27页
        2.2.2 石英晶振的压强与老化特性第27-28页
    2.3 QCM振荡电路设计第28-32页
        2.3.1 衰减因子法第28-29页
        2.3.2 频谱分析法第29-30页
        2.3.3 锁相环电路法第30页
        2.3.4 普通振荡电路法第30-32页
        2.3.5 本文中QCM振荡电路第32页
    2.4 QCM湿度传感器测试系统原理第32-34页
        2.4.1 QCM测试系统的探头结构及晶振基频确定第32-33页
        2.4.2 QCM测试系统的整体结构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QCM湿度传感器系统硬件设计第35-48页
    3.1 FPGA系统硬件设计第35-37页
        3.1.1 FPGA技术概述第35-36页
        3.1.2 FPGA的内部结构第36-37页
    3.2 FPGA的开发流程第37-39页
    3.3 测试系统各模块设计第39-47页
        3.3.1 振荡模块第39-42页
        3.3.2 主控电路模块第42-43页
        3.3.3 电压转换模块第43-44页
        3.3.4 外部时钟模块第44页
        3.3.5 程序配置模块第44-45页
        3.3.6 显示模块第45-46页
        3.3.7 通讯模块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QCM湿度传感器系统程序设计第48-64页
    4.1 EDA相关技术简介第48-49页
        4.1.1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第48页
        4.1.2 Verilog语言第48页
        4.1.3 软件工具第48-49页
    4.2 FPGA程序设计第49-62页
        4.2.1 频率检测模块第49-54页
        4.2.2 分频器模块第54-55页
        4.2.3 计数模块第55-57页
        4.2.4 数码显示模块第57-60页
        4.2.5 异步通讯模块第60-62页
    4.3 PC端数据分析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第64-83页
    5.1 敏感膜的制备工艺第64-69页
        5.1.1 敏感膜选择第64-66页
        5.1.2 石英晶片的清洗第66-67页
        5.1.3 敏感膜的涂覆方法第67-68页
        5.1.4 敏感薄膜的干燥处理第68-69页
    5.2 湿度产生与测量方法第69-70页
        5.2.1 湿度定义第69页
        5.2.2 湿度发生装置第69-70页
    5.3 QCM湿度检测特性分析第70-82页
        5.3.1 晶片质量灵敏度第70-72页
        5.3.2 系统灵敏度与线性度第72-75页
        5.3.3 系统稳定性第75页
        5.3.4 系统温度范围与补偿第75-77页
        5.3.5 系统响应第77-81页
        5.3.6 系统湿滞性第81-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6.1 总结第83-84页
    6.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德三国职业培训立法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前降支心肌桥对严重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