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6-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四)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 | 第12页 |
2.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 | 第12页 |
3.鲍曼的现代性流动理论 | 第12-13页 |
4.哈贝马斯的规范性理论 | 第13页 |
5.韦伯的理性化理论 | 第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劳动用工“短工化”的概念及其形成 | 第15-20页 |
(一)“短工化”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二)“短工化”劳动用工形式的特点 | 第15-16页 |
(三)“短工化”劳动用工形式的形成 | 第16-20页 |
二、劳动用工“短工化”对工人生活状况的影响 | 第20-35页 |
(一)劳动用工“短工化”对工人生活状况的良性影响 | 第20页 |
(二)劳动用工“短工化”对工人生活状况的不良影响 | 第20-35页 |
1.工人在工资确立机制中处于不利地位 | 第20-23页 |
2.工人在劳资关系中团结脆弱化 | 第23-26页 |
3.工人在劳资关系规范管理中处于不利地位 | 第26-30页 |
4.工人在劳资伦理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 第30-35页 |
三、克服“短工化”劳动用工形式对工人生活状况影响的对策 | 第35-45页 |
(一)增进流动工人的集体谈判力量 | 第35-37页 |
(二)社工帮助改善工人生活状况 | 第37-39页 |
(三)建立健全保护工人在短工化劳动用工中的制度规范 | 第39-41页 |
(四)加强对工人和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教育 | 第41-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