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动系声品质评价方法与控制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2.1 整车声品质研究 | 第15-18页 |
1.2.2 零部件声品质研究 | 第18-19页 |
1.2.3 汽车传动系声品质研究 | 第19-20页 |
1.2.4 齿轮系统动力学研究 | 第20-23页 |
1.2.5 齿轮系统振-声问题研究 | 第23-24页 |
1.2.6 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汽车传动系声品质主观评价 | 第26-42页 |
2.1 人耳听觉特性 | 第26-28页 |
2.2 主观评价方法及流程 | 第28-31页 |
2.3 汽车传动系声学特征实验研究 | 第31-35页 |
2.4 汽车传动系声品质主观评价的语义细分法 | 第35-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汽车传动系声品质客观评价 | 第42-58页 |
3.1 声品质评价参数 | 第42-47页 |
3.1.1 物理学评价参数 | 第42-43页 |
3.1.2 心理声学评价参数 | 第43-47页 |
3.2 声品质评价模型 | 第47-51页 |
3.2.1 一元回归模型 | 第47-48页 |
3.2.2 多元回归模型 | 第48-51页 |
3.2.3 小结 | 第51页 |
3.3 汽车传动系声品质客观评价建模 | 第51-56页 |
3.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51-55页 |
3.3.2 支持向量机模型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汽车驱动桥振-声及声品质分析 | 第58-78页 |
4.1 锥齿轮啮合模型 | 第59-60页 |
4.2 锥齿轮全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 第60-65页 |
4.2.1 建模方法 | 第60-64页 |
4.2.2 模型参数 | 第64-65页 |
4.3 车桥有限元模型 | 第65-66页 |
4.4 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66-69页 |
4.4.1 锥齿轮系统模态结果 | 第66-67页 |
4.4.2 锥齿轮系统动力学结果 | 第67-69页 |
4.5 实验研究 | 第69-72页 |
4.6 声品质分析 | 第72-77页 |
4.7 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某国产汽车驱动桥声品质控制 | 第78-92页 |
5.1 声品质评价 | 第78-87页 |
5.1.1 样本采集及处理 | 第78-80页 |
5.1.2 听音环境 | 第80页 |
5.1.3 听音主体 | 第80-81页 |
5.1.4 评价方法 | 第81-83页 |
5.1.5 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 第83页 |
5.1.6 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 第83-87页 |
5.2 声品质控制 | 第87-90页 |
5.3 小结 | 第90-92页 |
第6章 基于声品质的汽车传动系下线检测技术 | 第92-100页 |
6.1 国内外方法总结 | 第92页 |
6.2 基于声品质的下线检测技术 | 第92-94页 |
6.3 下线检测台架整体方案 | 第94页 |
6.4 监控指标 | 第94-95页 |
6.5 应用 | 第95-98页 |
6.6 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