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制造工艺论文

3D封装工艺及可靠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三维封装发展状况第12-20页
        1.2.1 3D封装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第12-15页
        1.2.2 三维封装的主流技术第15-19页
        1.2.3 三维封装面临的技术问题及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第20-22页
2 机械减薄工艺研究第22-38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机械减薄工艺建模第22-30页
        2.2.1 机械磨削物理过程及亚表面损伤机理第22-24页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4-27页
        2.2.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27-30页
    2.3 机械减薄工艺实验第30-36页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集成超薄TSV晶圆减薄工艺第38-71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基于干法刻蚀的集成晶圆减薄工艺第38-44页
    3.3 基于湿法腐蚀的集成晶圆减薄工艺第44-53页
        3.3.1 集成各向同性湿法腐蚀的晶圆减薄工艺第44-49页
        3.3.2 基于各项异性湿法腐蚀的集成减薄工艺第49-53页
    3.4 超薄晶圆临时键合方法及拿持夹具第53-64页
        3.4.1 超薄晶圆临时键合方法第53-61页
        3.4.2 超薄晶圆拿持夹具第61-64页
    3.5 与TSV工艺兼容的晶圆减薄工艺第64-69页
    3.6 本章小结第69-71页
4 芯片堆叠工艺仿真及实验第71-96页
    4.1 引言第71-72页
    4.2 铜-锡微凸块键合工艺第72-81页
        4.2.1 铜锡微凸块键合第72-74页
        4.2.2 高分子胶铜锡微凸块混杂键合第74-78页
        4.2.3 键合结构改良的铜锡微凸块键合第78-81页
    4.3 芯片键合模块热机械可靠性第81-89页
        4.3.1 BCB胶粘弹性(Visco-Elastic)测量第81-83页
        4.3.2 铜锡微凸块/BCB混杂键合芯片模块热机械可靠性第83-87页
        4.3.3 改良键合结构的铜锡微凸块键合芯片模块热机械可靠性第87-89页
    4.4 基于改良键合结构的铜-锡微凸块芯片堆叠第89-95页
        4.4.1 盲孔刻蚀与电镀第89-90页
        4.4.2 正反面铜锡凸块制作第90-93页
        4.4.3 划片及堆叠第93-95页
    4.5 本章小结第95-96页
5 多孔纳米铜锡芯片堆叠工艺第96-120页
    5.1 引言第96-97页
    5.2 纳米多孔铜-锡微凸块键合第97-104页
        5.2.1 键合芯片样品制备第97-99页
        5.2.2 纳米多孔铜-锡微凸块制备第99-102页
        5.2.3 纳米多孔铜-锡键合模块力学性能第102-104页
    5.3 新型芯片堆叠方法第104-110页
        5.3.1 传统三维堆叠方法第104-105页
        5.3.2 基于硅通孔技术的三维堆叠方法第105-108页
        5.3.3 基于微通孔技术的新型三维堆叠方法第108-110页
    5.4 芯片堆叠模块可靠性研究第110-119页
        5.4.1 21层芯片堆叠模块第111-115页
        5.4.2 力学可靠性第115-116页
        5.4.3 热机械可靠性第116-118页
        5.4.4 电学性能测试第118-119页
    5.5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6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120-123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120-121页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3页
附录第133-135页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133-135页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目录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帕霉素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空间记忆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长链非编码RNA H19对早期绒毛发育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