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11页 |
第2章 课堂交互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2.1 课堂交互 | 第11-13页 |
2.1.1 课堂交互的概念 | 第11-12页 |
2.1.2 课堂交互的类型 | 第12-13页 |
2.2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交互研究的现状 | 第13-15页 |
2.2.1 国外学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交互的研究 | 第13页 |
2.2.2 国内学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交互的研究 | 第13-15页 |
第3章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交互行为分析 | 第15-25页 |
3.1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交互行为分析框架 | 第15-21页 |
3.1.1 先行研究 | 第15-16页 |
3.1.2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交互行为分类体系 | 第16-21页 |
3.1.2.1 教师语言 | 第18页 |
3.1.2.2 学生语言 | 第18页 |
3.1.2.3 教师和教学媒体的交互、学生与教学媒体的交互 | 第18-19页 |
3.1.2.4 无有效行为 | 第19-21页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1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21-22页 |
3.4 数据整理 | 第22-25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5-31页 |
4.1 人——人直接互动的分析 | 第25-27页 |
4.1.1 课堂结构分析 | 第25页 |
4.1.2 教师风格分析 | 第25-26页 |
4.1.3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 | 第26-27页 |
4.2 人——技术互动的分析 | 第27-29页 |
4.2.1 信息技术陈述功能的分析 | 第27-28页 |
4.2.2 信息技术交互功能的分析 | 第28-29页 |
4.2.3 信息技术著作功能的分析 | 第29页 |
4.2.4 信息技术通讯功能的分析 | 第29页 |
4.3 无有效行为分析 | 第29-30页 |
4.4 研究结论 | 第30-31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个人简介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