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0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9页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9-10页
2.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第10-24页
    2.1 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第10-15页
        2.1.1 青少年归因方式的特点第10-11页
        2.1.2 归因方式的影响因素第11-13页
        2.1.3 归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第13-15页
    2.2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第15-18页
        2.2.1 心理弹性的概念第15页
        2.2.2 心理弹性的构成因素及作用机制第15-17页
        2.2.3 心理弹性的测量第17-18页
    2.3 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2.3.1 心理健康的概念第18页
        2.3.2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第18-19页
    2.4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现状研究第19-23页
        2.4.1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第19-20页
        2.4.2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第20-22页
        2.4.3 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第22-23页
    2.5 问题的提出第23-24页
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第24-27页
    3.1 研究目的第24页
    3.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3.2.1 研究对象第24页
        3.2.2 研究工具第24-25页
    3.3 施测过程第25-26页
    3.4 数据处理第26-27页
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27-48页
    4.1 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第27-35页
        4.1.1 青少年归因方式的总体状况第27页
        4.1.2 青少年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第27页
        4.1.3 青少年归因方式的年级差异第27-29页
        4.1.4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第29页
        4.1.5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性别差异第29-30页
        4.1.6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年级差异第30-31页
        4.1.7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第31-32页
        4.1.8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第32-33页
        4.1.9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第33-35页
    4.2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第35-37页
        4.2.1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第35页
        4.2.2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第35-37页
    4.3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第37-40页
        4.3.1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图第37-38页
        4.3.2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路径图的路径系数分析第38-40页
    4.4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第40-44页
        4.4.1 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第40页
        4.4.2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第40-41页
        4.4.3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第41-42页
        4.4.4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第42-44页
    4.5.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第44-48页
        4.5.1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图第44-45页
        4.5.2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路径图的路径系数分析第45-48页
5. 讨论第48-55页
    5.1 研究变量的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第48-52页
        5.1.1 青少年的归因方式的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8-49页
        5.1.2 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总体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9-50页
        5.1.3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总体特点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50-52页
    5.2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讨论第52-55页
        5.2.1 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第52页
        5.2.2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第52-53页
        5.2.3 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分析第53页
        5.2.4 归因方式、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第53-54页
        5.2.5 外部归因方式、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第54-55页
6. 总结与展望第55-58页
    6.1 结论第55页
    6.2 建议第55-56页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附录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探究
下一篇: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研究